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它是指在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通过经皮穿刺途径在血管、皮肤上开通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孔道,在影像设备(血管造影机、CT、MR、B超)的引导下,以多种操作技术相结合,将特制的导丝、导管或器械插至病变部位,对病灶局部进行诊断和治疗,或行组织采集,进行细胞学、细菌学及生化检查。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介入治疗现在已和外科、内科一道称为三大支柱性学科。它用微创手段解决了以往内、外科难以治疗的疾病,并以其安全性,见效快,疗效确切,可重复,并发症少等优点,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已被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患者所认识和接受。
介入治疗相对于内科治疗的优点在于:
药物可直接通过导管作用于病变部位,不仅可大大提高病变部位药物浓度,还可大大减少药物用量,减少药物副作用。
1、它无需开刀暴露病灶,一般只需几毫米的皮肤切口,就可完成治疗,表皮损伤小、外表美观。
2、大部分病人只要局部麻醉,而对于内科治疗的优点非全身麻醉。
3、损伤小、恢复快、效果满意,对身体正常器官的影响小。 对于目前内、外科方法治疗难度大的恶性肿瘤,介入治疗能够尽量把药物局限在病变的部位,而减少对身体和其他器官的副作用。
介入治疗方法自80年代初引入国内以来,在现代医疗诊治领域已迅速确立其重要地位。在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国家科委、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三大部委联合召开"中国介入医学战略问题研讨会",正式将介入治疗列为与内科、外科治疗学并驾齐驱的第三大治疗学科,称之为介入医学。随着介入医学的不断发展,该学科像内科、外科等临床学科一样,逐渐细分为神经介入科、心脏介入科、消化介入科等。
消化介入就是指利用介入方法对消化系统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临床学科。主要治疗消化系统常见且内、外科方法治疗难度大的各种恶性肿瘤,及血管、胆道病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