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乳腺癌的发病率稳中有升,但死亡率却呈下降趋势,主要归功于早期发现和规范化的治疗。
我国乳腺癌患者有三大特点
发病率逐年上升
有年轻化趋势
中晚期比例高。
目前乳腺癌临床存在最突出的问题:
不规范现象常见,
病人预后不容乐观。
乳腺癌诊治的常见误区表现在下面九个方面
病因 治疗策略 内分泌药物选择
影像学检查 术式选择 放疗指征时机
病理学检查 化疗方案剂量 复发转移病例的治疗
误区一 乳腺小叶增生症是癌前病变
给病人长期服用“抗增生”的药物,以预防乳腺癌,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也给病人加上一个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乳腺肿块切除后病理报告为乳腺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确为癌前病变,但不要混淆了这两种增生。
误区二 过分信任“红外线”检查结果
“红外线”检查干扰因素多,误差大,独立诊断价值较小。有经验的乳腺外科医师很少选择此项检查手段。
彩超和X线钼钯摄片是发现乳癌的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
近几年磁共振应用增多,特别是在乳癌病人接受保乳手术前,评估病灶局部浸润范围,有无隐匿性病灶。
彩超对年轻患者p乳房较小的病人较适合,它在鉴别肿块囊实性p观测血流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
X线钼靶对年龄35岁以上,乳房下垂的病人更适合,在发现微小钙化灶方面有优势。
误区三 细针穿刺 p空心针穿刺、 术中冰冻价值不清
细针穿刺 就是用普通的注射器穿刺肿块,抽吸,再做涂片检查,如有异常,可供临床参考,进一步检查,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
空心针穿刺 是用套管针,放在一个弹射装置内(也叫穿刺枪)激发,带几条组织条,做病理可确诊,可同时做免疫组化,5-10%漏诊率和低估率。
术中冰冻 就是直接手术,将肿块切除后,马上送到病理科快速冷冻,做切片,看是否为恶性,此方法可确诊,但有2-3%的漏诊率,对于局部晚期乳癌或炎性乳癌不适合,在县级或以下单位很少开展。
误区四 治疗策略 所有治疗手段一哄而上。
应具体病情具体分析,根据不同情况,决定采用那些手段并选择恰当时机和治疗。
外科医生常常只重视手术,不重视全身性的治疗。然而大部分乳癌病人最终死于远处转移。
全身性治疗手段如化疗p内分泌治疗及最近发展的生物靶向治疗更应引起医生,特别是外科医生的重视。
突出表现在 局部晚期乳癌(LABC)或炎性乳癌直接手术。
常规处理应该
局部晚期乳癌→空心针穿刺确诊→新辅助化疗(个别内分泌治疗)→ 肿块缩小(最好消失) →手术→完成化疗→放疗→根据 ER或PR情况决定是否内分泌治疗
最好穿刺或手术后,标本做HER-2,阳性追做FISH,看是否需要生物靶向治疗。
误区五 术式选择
不少外科医生认为乳癌手术就等于乳房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这种现象在医疗水平落后的医院或非专业的医生中十分常见。
目前我国乳癌保乳率低于10%,而美国约50%。
对ⅠpⅡ期乳癌病人,医生应该评估下病人是否能做保乳手术,并告知病人,和其共同协商手术方式及治疗策略。
早期乳癌病人保乳+放疗,其预后和复发率,与传统术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前哨淋巴结检测给保腋窝带来希望,如腋窝淋巴结无转移,则腋清扫徒增创伤,并无治疗价值。
传统术式有3%的腋窝淋巴结遗漏率,若前哨漏诊率〈5%,保腋窝是允许的。
保乳及保腋窝正是体现了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
误区六 不根据循证医学的结果选择医学界公认有效的方案
突出问题
1 自创化疗方案
2 剂量低,不按体表面积严格计算,为防毒副反应,随意减少剂量
3 初始治疗选择非一线药物如顺铂,丝裂霉素等药物
4 随意更改方案,应有效坚持,无效必改
5 健康生活多年,预防性化疗
误区七 内分泌治疗的不理解,不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表现在:
1 绝经前女性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停经不等于绝经)
2 口服他莫昔芬的病人不注意查肝脏和子宫卵巢情况
3 不分病期,只要ER或PR阳性就建议病人切除卵巢
误区八 放疗指征的把握认为只要腋淋巴无转移就不用放疗
如果术前肿瘤直径超过5厘米,或侵犯了皮肤胸肌,即使淋巴无转移,胸壁需放疗。
局部晚期乳癌病人,已作新辅助治疗,术后必须放疗
强调 病理科尽可能地多检出淋巴结,为术后病人的综合治疗提供准确的全面的信息
临床医师评估肿瘤的大小用尺量,态度严谨。
放疗时机的选择
术后立即放疗,
术后半年以后再来放疗
这样均不适合,一般应在常规化疗结束后,术后半年内完成放疗。
误区九 复发转移性乳腺癌,一旦复发转移,赶紧就是化疗,
想通过化疗,消灭病灶。
病人往往在化疗的毒副作用下,生活质量很差。
病人的转归,远远重于肿瘤本身的转归,
如果病人是多年后的复发转移,没有内脏危象,进展也慢,ER或PR阳性的病人可优先考虑内分泌治疗。
小 结
乳腺癌是常见病p多发病,其诊治并不简单,争议和问题仍有不少,进展也非常快。
医生只有紧跟时代步伐,给病人以科学的p规范的p合理的综合治疗才是乳腺癌患者长期生存的有力保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