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颞叶癫痫约占癫痫总体的1/4~1/3,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海马组织存在微小的致痫病灶,如微小的海绵状血管瘤、低级别的胶质瘤、和海马硬化等病变,这些病变常常直接压迫,引起脑血流的改变以及病灶的直接刺激等引起周围脑组织的损害,出现水肿,炎性浸润,胶样变性等变化,从而对神经元的膜电位形成影响,造成异常生物电活动,引起痫样放电导致痫性发作。
因此,单纯切除病灶对癫痫的控制往往不令人满意,加上切除深部小病灶时定位困难,有时很难达到全切除。20世纪80年代后期,立体定向技术、计算机影像技术相结合,出现了神经外科显微手术导航系统。对于导航辅助海马小病灶的切除意义在于;
它能帮助神经外科医生对预切除的手术范围进行三维的手术计划设定,术中根据导航棒或导航显微镜的指引,迅速达到颞角并确认海马等结构,可以在切除时反复与术前导航影像进行交互验证,确保病灶有效地切除。由于内侧颞叶位置相对深在固定,术中脑脊液流失及组织移位所带来的影响较小,因此导航误差较小,同时也避免了颞叶内侧面所环绕的重要结构损伤。
因此,神经导航系统能以最小的侵袭性完整切除微小的病灶,而且能有效地避免视束损伤,使手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大大提高。
由于颞叶病灶使周围脑组织产生胶样变形及脑水肿,周围结构改变,局部物质代谢异常等导致癫痫发生,通过研究发现,此类致痫灶多位于病灶和正常脑组织相联接的区域或更外部的脑组织中,常大于外观及影像学所见的结构性损害本身,因此必须通过术中皮层电极描记决定切除致痫灶的范围,保留有重要功能的海马组织,减少术后记忆缺损,从而达到有效控制癫痫的目的。
早期应用的颞叶切除术、前内侧颞叶切除术都是通过术中皮层电极监测、切除病灶及周围有痫样放电的非功能区组织来取得较满意的手术效果,但过多切除病灶周围脑皮层,可能对脑的联络区产生破坏,特别在左侧颞叶有影响语言功能的可能。因此,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学者Morell提出对功能区皮质的癫痫灶行多处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取得一定效果。
其主要依据是人类新皮层水平分层分为6层,并由垂直贯穿皮层全层的柱状结构来排列,是大脑皮质的主要信息传导结构。每个皮质柱内有传入、传出和联络神经纤维以及各种神经细胞,构成垂直的柱内回路,并可通过星形细胞的轴突与邻近的细胞柱相联系,传入冲动进入第IV层,在柱内垂直扩散,最后由V、VI层细胞发出冲动离开大脑皮层。
而癫痫放电的扩散途径就是依赖脑浅表皮质内水平方向走行的纤维间的冲动扩散,因此在软脑膜下用横切刀与脑回垂直回拉切割就可切断水平方向纤维间的联系而不影响垂直柱的功能,从而治疗癫痫又不影响脑皮层的正常功能。但由于软膜下横纤维切断在有些部位无法进行;同时可能会引起出血;
横切道内胶质细胞增生,瘢痕形成,会成为新的致痫灶;因不同部位皮层的厚度不同而很难掌握横切刀的深度等原因,临床上未广泛应用。为解决此问题,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即根据皮层脑电监测,采用低功率热凝皮层浅表横行纤维,将皮质水平联系的纤维切断, 治疗顽固性癫痫。
由于操作简单,无出血和瘢痕形成,既保留了周边重要皮质的功能,同时痫样放电的传导得以阻止,使癫痫的控制率大大提高。由于热凝皮层只能损伤垂直柱结构的浅层,没受到损伤的部分仍保留有功能,所以必须控制热凝的范围及程度,不影响脑皮层重要功能。
因此,神经导航引导下海马病灶切除,并在脑皮层电极监测下联合皮层浅表横行纤维低功率热凝术是现今临床上治疗顽固性颞叶内侧癫痫的可以尝试的新方法,具有安全性高,痫灶控制满意,近期疗效满意的特点,其远期疗效仍需观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