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斜区位于中后颅窝交界部,范围狭小。由于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以往该部位被认为为颅底手术的“禁区”。
在这区域中集中了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颈内动脉岩骨段、中脑、桥脑、岩上窦、岩下窦、基底静脉丛、三叉神经(Meccel’S囊)、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等重要结构,并且由于受到颞叶、小脑、小脑幕、岩骨嵴、岩尖等结构的阻挡,使得岩斜区肿瘤的手术暴露与操作十分困难。合理的手术入路,理想的手术暴露成为这一区域手术成功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对岩斜区的显微解剖的深入研究以及显微颅底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多种新的颅底神经外科手术入路,Giorgio Iaconetta依据手术入路所采用的大致方位;
将岩斜区手术入路简化分为:
1、经颅底岩斜区前方入路(包括额颞入路或额颞眶颧入路);
2、经颅底岩斜区侧方入路(包括Kawase入路、经岩乙状窦前入路、经迷路入路、经耳蜗入路及扩大的中颅底入路);
3、经颅底岩斜区后方入路(包括枕下乙状窦后入路);4、联合入路(包括颞下、乙状窦后联合入路等)。
而最常应用的岩斜区域的肿瘤手术入路包括经岩乙状窦前入路和颞枕经小脑幕入路。颞枕经小脑幕入路同样适合运用于岩斜区的肿瘤切除,尤其是岩斜区骑跨中后颅窝的三叉神纤鞘瘤手术效果满意,肿瘤全切除率高,术后并发症少,且这一入路操作简单,耗时少,对患者的创伤小。
颞下经小脑幕入路的骨窗范围明显小于乙状窦前入路且无需乳突切除和过分显露乙状窦;可同时对中后颅窝均有较为满意的显露和较大的操作空间,在岩斜脑膜瘤大部分或除了肿瘤基底以外部分全部切除完后,针对肿瘤基底上方阻挡的岩骨结构进行相应的磨除,磨除的长度、深度都是根据术中具体需要而因人而异,灵活变化。
颞下经岩骨嵴-小脑幕入路保留了单纯幕上开颅,简便、创伤小的优点,同时,对于脑膜瘤,通过对岩骨峭的磨除,暴露基底,及早阻断肿瘤血供,使瘤体缩小、质地变软,为肿瘤全切创造了条件;对三叉神经鞘瘤,则仅用牵拉即可分块切除肿瘤,较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Kawase入路)而言,对中斜坡及桥脑小脑角外侧区暴露好;
较乙状窦前联合入路创伤小而言,同样可以达到岩骨磨除的目的,并可根据肿瘤生长部位,灵活选择岩骨峭磨除范围,及早处理肿瘤基底,降低手术风险,且几乎不受乙状窦、颈静脉球解剖变异的影响。该入路增加对中斜坡、岩骨背侧桥脑小脑角区肿瘤的暴露,几乎适用于切除各种类型的岩斜脑膜瘤,较联合入路更具备有简单、微创的特点,更符合颅底外科的发展趋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