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景仰山医学三书》,感悟颇深,今日分享一下“无病不可服药说”
药物皆偏,不偏者不为药。万物皆秉天地之气而生,唯所秉之气不同,各得其偏;人为万物之灵,所秉之气与天地之气,丝毫不爽。病之生也,皆因偏阴、偏阳、偏寒、偏热所致,用药物之偏者,以救人生之偏故名为药。上品不过和缓,中下峻烈耳。
五谷性最纯正,为人食用之品,然亦但治饥饿而不治饱,饱而再食则停留为病矣。五谷尚不可过用,况药品乎?
上文的意思简单明了,大多数人都能看懂,即凡是药物皆有偏性,或偏寒、或偏热,正是这种偏性才能治疗疾病。而药物又分上、中、下不同等级,上品药的药性和缓,可以用来调养长服,中下品则药性峻猛,一般中病即止,不可久服,也之所以偏性显著,在治疗疾病中方显疗效。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提到,上品无毒,主养命,如人参、阿胶;中品无毒或有毒,具有补养及治疗疾病的功效,如鹿茸、红花;下品多有毒,多为除寒热、破积聚,主治病,如附子、大黄。而文中提到的”毒“绝非今日我们所说的”毒“,而是指药物偏性明显之品。
事实上,门诊中前来就诊的患者大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适,即不是所谓的“无病“。然而,确实没有疾病的人是不建议服药的,原文中举了非常简单的例子,五谷杂粮性最和缓,我们每日食用的东西,也只能在一日三餐适量食用,如果食入过多,则会出现饮食积滞,临床中表现为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呃逆等症状。因此,药物就更不能随意应用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