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统计和分析
变应性鼻炎的用药常由于辨证分型的不同和患者个人体质的差异而不尽相同。如张海燕[13]选用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减治疗24例,均具有一定的疗效。邓少贤[14]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50例,全部具有一定疗效。有医家运用自拟方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如凌艳君[15]运用鼻敏宁方(羌活、防风、白芷、细辛、辛夷、鹅不食草、苍耳子、太子参、黄芪、茯苓、白术、五味子、炙甘草)治疗变应性鼻炎103例,有效率87.38%。吴朝晖[16]选用抗敏鼻炎方(黄芪、白术、防风、沙参、麦冬、五味子、桔梗、辛夷花、苍耳子、甘草)治疗变应性鼻炎35例,有效率为94.30%。
笔者将文献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内治和外治两组分别进行统计,内治组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依次为黄芪、防风、辛夷、白术、苍耳子、细辛、白芷(见图3)。外治组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依次为辛夷、苍耳子、细辛、白芷、防风、黄芪、薄荷。
分析:以上列举的药物中,防风、细辛、辛夷、苍耳子、白芷均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足以显示祛风散邪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黄芪、防风、白术是玉屏风散的组成药物,而统计发现,在多数医家的处方中,三味药物常同时出现。可见益气固表仍为各医家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大法。辛夷、苍耳子为治疗鼻炎之要药,尤其在外治组的使用中占有相当高的频率。现代药理学显示,上述药物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均起到一定的作用。黄芪长于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现代药理研究[17],黄芪可增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增加血浆中的IgM、IgA,对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的作用。防风为治风止痛的药物,现代研究[18]显示其具有抗过敏的作用,能够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活性,提高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抑制细胞免疫。辛夷功善宣肺气而通鼻窍,为治疗鼻渊之专药,药理作用表现为[19]保护鼻黏膜,促进黏膜分泌物吸收,减轻炎症,促鼻腔通畅,抗过敏、抗多巴胺。白术为培补脾胃之要
药,临床应用十分广泛[20],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促进细胞免疫功能。苍耳子具有疏散宣通之功,适用于鼻渊流涕等,药理研究表明[21]苍耳子能抑制细胞免疫,可显著抑制DNP-BSA致敏小鼠IgE产生。细辛具有祛风散寒、温肺通窍的作用,具有抗组胺抗变态反应的作用[22],能减少过敏介质的释放,抑制IL-2受体的表达从而抑制T细胞的激活。白芷能发散风寒、善通鼻窍、止痛,为治疗鼻塞之要药。有文献报道[23]从日本白芷干燥根的乙醇提取液中分离出6种化合物,其中具有能够抑制白鼠腹膜腔组胺水平的成分。薄荷为疏散风热之要药,现代药理研究[24]其有效成分薄荷醇可以促进多种药物的透皮吸收,透入皮肤后,可产生止痛、止痒、消炎作用。
近年来,活血化瘀药用于治疗变应性鼻炎收到良好的效果。变应性鼻炎的局部及组织学特点为伴有血管扩张的血循环障碍及黏膜水肿。中西医结合研究表明[25],活血化瘀药如丹皮、赤芍药、丹参等可缓解小动脉平滑肌痉挛,加快血流速度,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组织液吸收,从而消除鼻黏膜水肿。故认为在本病治疗中,酌情加入活血化瘀药物,可起到对症治疗作用。
治疗方案
根据以上统计资料,笔者将变应性鼻炎的治疗路径总结如下。
1?内治法 风寒袭肺:治宜温肺散寒为主。基础方可选用桂枝汤加减。肺气亏虚:治宜益气固表为主,基础方可
选用玉屏风散加减。脾气虚弱:治宜健脾补气为主,基础方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肾阳不足:治宜温肾壮阳为主,基础方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加减。肺经蕴热:治宜清宣肺气为主,基础方可选用泻白散加减。
2?外治法 鼻腔用药:变应性鼻炎是发生在鼻黏膜的变应性疾病,采用滴鼻用药,既便捷,又可直接通过鼻腔黏膜
吸收直达病所,量少高效,是治疗变应性鼻炎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之一。将报道滴鼻制剂文献单独分析发现,黄芩、苍耳子、辛夷、白芷、防风、黄芪在滴鼻制剂中的使用较频繁穴位敷贴:穴位敷贴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穴位与药物作用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治疗方法,在变应性鼻炎治疗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其疗效肯定,已得到推广普及。临床选用药物多为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公丁香等。选取的穴位大多为肺俞、风门、大椎等。
综上所述,变应性鼻炎的辨证以肺脾肾虚、卫表不固、外邪侵袭为主。根据发病的不同阶段和临床症状,可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以外邪袭肺为主;虚证以脏腑兼病的虚损为主治疗本着补益祛邪兼顾的原则,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以有目的地从上述各类药物中挑选合适的药物进行加减配伍,这样既有辨证施治的优势,又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结果选择用药,使治疗更具有针对性。笔者认为,内服药物可以根据个人体质全面调理,局部治疗可以缓解变应性鼻炎发作期的症状。因此,在临床上选用内服中药汤剂配合运用中药滴鼻穴位敷贴等外治方法,根据患者情况采用综合治疗,是今后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可选路径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