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作为医学影像学与临床治疗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在影像导向下,利用经皮穿刺和导管技术,使用一定的药物或器具,达到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或治疗目的的科学。国外始创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近年来由于基础学科和影像设备的进展,使得介入放射学发展飞速,几乎渗透到了临床学科的每一个领域。介入治疗已成为部分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甚至代替了部分手术,成为唯一选择的治疗方法。介入放射学已被公认为是与内、外科并列的三大医疗学科之一。
由于介入放射学涉及面广,方法多,因此根据介入途径按经血管介入与非血管介入予以简要介绍。
一、经皮经血管介入技术
1、诊断应用:利用我院大型平板DSA,能很好的进行全身各部位的选择或超选择性血管造影。主要应用于:
①诊断血管本身病变,如血管狭窄、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等,血管造影一致被认为是诊断血管性病变的金标准。
②诊断缺血性病变,如各种栓子(血栓、癌栓、附壁栓子),血管闭塞性病变。
③出血性病变的诊断,如外伤,医源性及各种病理性出血等。
④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如恶性实体性肿瘤、脑膜瘤、鼻咽纤维血管瘤等,同时可了解其血供,以便介入治疗或为外科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2、治疗应用:
①恶性实体性肿瘤的治疗:由于其治疗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同时可栓塞肿瘤的供血血管,阻断营养来源。因此,利用先进的影像设备和穿刺导管技术,可在肿瘤的供血动脉内直接给药,其药物浓度较静脉高出10倍,乃至数10倍,且可持续给药。目前广泛应用于肝癌、肺癌、胰腺癌、结肠癌、卵巢癌、宫颈癌、喉癌、鼻咽癌(为放疗增敏)等。特别是结合在CT导向下经皮直接穿刺肿瘤,行药物注射,即化学消融。由此,真正做到了既经血管给药(抗癌药物)与栓塞,又行化学消融,这样一种立体的,多方位的综合治疗。
②治疗缺血性病变:通过经血管持续高浓度的注入溶栓剂或解痉剂,如脑梗塞的早期溶栓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治疗,效果显著。
③出血性病变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血管注入栓塞剂或缩血管药物,达到止血目的,常用于胃肠道出血、大咯血、盆腔大出血、胆道出血等。
④血管狭窄的扩张成形及支架置入:各种原因的血管狭窄,如肾动脉,髂总动脉,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冠状动脉等,均可用球囊导管扩张成形,若效果欠佳,可置入支架,永久支撑,且可预防动脉瘤破裂。
⑤心脏疾患:如动脉导管未闭,房、室间隔缺损的封堵,二尖瓣狭窄的扩张成形等。
⑥灭能治疗:如甲亢、脾亢、可通过栓塞使其部分功能丧失,达到部分内科性切除,使其功能恢复正常。血管瘤也可实施此法。
二、非血管介入技术
1、经皮穿刺活检术:在CT引导下,可行肺及纵膈、腹腔、盆腔、颈部等诸部位不明原因肿块的穿刺活检,直接得到病理学诊断。
2、经皮穿刺引流及治疗:CT引导下,可行经皮肝、肾、胰腺、卵巢、腹腔、肺与纵膈的囊(脓)肿的穿刺抽吸囊(脓)液,并可给予硬化剂(无水乙醇)或抗生素治疗,避免或减少手术治疗,减轻病人痛苦。
3、生理性腔道的造瘘与引流:在X-TV或CT引导下,行经皮胆道穿刺引流或放置金属支架;经皮穿刺胃,肾盂造瘘与引流;食道、输尿管狭窄的扩张成形或安置支架等。
4、经皮穿刺椎间盘髓核化学溶解或抽吸减压术。
5、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及再通术。
介入放射学之所以广泛应用于临床,一方面是现代高精尖的影像学设备为我们提供了“鹰眼”;另一方面是因其具有被人们认可的许多优点:方法简便,安全,切口小,不需缝合及输血;病人无痛苦或很轻微,容易接受;大多次日即可下床活动。许多疾病治疗效果较好,部分疾病效果是立竿见影。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副作用少而轻微,极少有严重的并发症产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