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患者的选择:我们的个人经验涉及疼痛减轻和椎体强化,所治患者绝大多数为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61.3%),少部分为骨肿瘤(38.7%),最新研究显示,PKP不仅对缓解疼痛效果显著,而且对恢复椎体高度效果明显。
在患者选择标准中,临床评估(疼痛部位)与影像学检查(结构改变)的一致性是最为重要的指标。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患者的骨髓水肿信号伴有疼痛部位提示脊柱最新累及的证据,因此被认为是行PKP手术适应指征,同时在行PKP术前及术后进行问卷调查。
2、工作通道一次性构建:腰椎上关节突与横突交界或胸椎横突肋间隙作为穿刺的进针点,骨性解剖标志较为明显,在微创条件下,进针点的手术视野不能完全暴露,但是通过触摸这些骨性标志,来确定进针点完全可能。
手指引导法是通过触摸进针点的解剖标志,来确定进针点。由于在传统影像系统引导下(CT与C臂),实际操作中常会发生图像飘移,导致穿刺投影点移位,同时由于穿刺点常在骨嵴、骨缝或骨移行部位,常会造成穿刺针尖滑移,无法在盲视的情况下准确快速地找到进针点。 要想寻找到准确的穿刺点,并能迅速地进针,快捷的方法是在皮肤上投影点的引导下,微小切口,手指触摸到穿刺点,进行穿刺。
所有的患者皆在CT+C臂+手指引导下进行,比单独使用CT或C臂下操作更为准确安全,比CT结合C臂机更加快捷。CT结合C臂透视在经皮穿刺技术中是非常安全有效的。尤其对于那些存在解剖学变异的椎体,CT结合C臂透视,可以达到最佳的穿刺途径。当然即便是在电脑上设计好最佳的穿刺角度与穿刺途径,但事实上在真正穿刺过程中,由于进针点在骨嵴上(腰椎人字嵴)或两骨缝隙处(胸椎肋骨与横突交界处),穿刺点并非平坦,单纯盲穿很难把握,需要反复多次穿刺及影像设备多次确认,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各种并发症的风险。运用网格及CT的红外线标记出最佳进针点的皮肤垂直投影,沿该进针点横向切开皮肤1.5cm,横向切开深筋膜,直血管钳纵向钝性分开腰背肌肉,指尖摸到进针点,此时引导穿刺,可一次性完成穿刺,并利用穿刺的斜口及角度微下调整,达到理想的穿刺途径。减少穿刺时间,降低了手术风险及穿刺所带来的各种并发症。
由于运用了网格及CT的红外线标志出最佳进针点的皮肤垂直投影,因此皮肤上的切口只需能插入手指即可,对于单纯盲穿而言,皮肤上的切口增加并非明显,而横向切开皮肤与深筋膜能减少穿刺外倾时软组织的阻挡。所有病例皆采用单边穿刺途径,与双边穿刺比较,具有更小的损伤,对于腰椎,优先采用椎弓根入路,而胸椎采用椎弓根旁侧入路。
3、骨水泥的中央填充:穿刺的准确率提高,进一步改变治疗的方式,采用单边、大角度穿刺,以解决双边穿刺的椎体中央骨间隔形成的缺点和减少并发症,减少创伤。
椎体成形骨水填充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早已开展,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到目前为止,这些研究都是以穿刺准确和穿刺安全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安全填充骨水泥,并未能对骨水泥填充部位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这些研究成果在临床运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椎体压缩性骨折,往往呈楔形改变,椎体前中1/3压缩,因此在椎体前中1/3处进行骨水泥填充,可提供更符合其病理和生理的力学特点,另外中央处进行骨水泥填充,因距周边重要组织有更远的空间距离及更多组织间隔,也能减少骨水渗漏,可更好地保证骨水泥填充的安全性,并能提供更好地力学支撑,较双边穿刺椎体侧方填充骨水泥有着更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我们运用的手指+CT+C臂的引导可为此提供精确穿刺保证。
4、骨水泥渗漏:注入骨水泥是一个最为重要的过程,需要C臂透视或 CT透视的实时监测,以便及时检查骨水泥的分布,明确是否存在骨水泥的渗漏。因此,同单独使用C臂透视引导比较,CT透视能加速对骨水泥分布的评估,更早更及时地监控任何方向上的骨水泥渗漏。因此,最近在CT引导下进行椎体成形的研究报道显示,较传统术后X线评估有更高的小的无症状的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
如果患者选择正确,操作过程小心,并发症很少发生。但并发症发生率在转移性肿瘤明显高于骨质疏松患者。 我们的研究显示,CT引导有助于减少轻度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如由于骨水泥的硬膜外渗漏所致的脊髓与神经根的受压,静脉漏所致的肺栓,钉道血肿形成,肋骨或椎弓根骨折以及气胸的发生。有2例发生钉道血肿,这可能与患者年龄大凝血功能差,并且由于我们术中采用微小切口,术后未用引流有关。严格地无菌操作结合预防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避免感染的发生。本研究显示,未发生一例穿刺引起的直接损伤及由此引起的椎弓根破裂所致的骨水泥渗漏的间接损伤,这种渗漏可能带来更为严重的灾难性的后果(患者瘫痪)。无症状椎旁骨水泥渗漏22例(20.7%),虽然术中与术后的CT扫描有助于微小的骨水泥渗漏的发现,但我们的骨水泥渗漏数据仍明显小于先前的报道,这可能与我们采用的一次构建工作通道及骨水泥椎体中央填充有关,由于一次性穿刺,工作通道周围骨质逐步压缩,减少骨水泥的钉道渗漏,骨水泥的偏椎体中央填充,增加与周围重要器官的组织间隔和空间距离,也能减少骨水泥渗漏,可更好地保证骨水泥填充的安全性,并能提供更好的力学支撑。 对于骨质疏松的患者,由于终板上的空洞或裂缝的形成,常导致椎间隙渗漏,但这并不会改变其生物力学特点,也不会加速椎间盘的退变。
转移性肿瘤患者由于肿瘤新生血管发生,较易发生骨水泥静脉丛和硬膜外渗漏。椎体前方血管内骨水泥渗漏常沿椎旁静脉丛的吻合支渗漏,其最终进入腔静脉系统,可导致肺栓塞的形成。后方的骨水泥渗漏发生在硬膜外或椎弓根旁静脉丛,该处骨水泥聚积会造成脊髓与神经根的受压,从而产生相应的症状。总之,椎体外的骨水泥渗漏很少会产生症状,如术中注入骨水泥时,监视器发现了骨水泥渗漏,应立即打断注入,以便骨水泥在数秒内硬化。
5、疼痛的缓解:由于骨水泥的聚合作用,从而导致的椎体的稳定,临床上,绝大多数的患者在术后24h内疼痛得到缓解。先前报道显示在转移性骨肿瘤的患者,其疼痛的缓解程度仅为75% ~ 82%,骨质疏松的压缩性骨折报道疼痛消失达73% ~ 97%。在混合了转移性肿瘤与骨质疏松的病例后,本研究的疼痛缓解程度(98%)与临床报道结果相似。
根据最近研究报道,未来的研究需要明确PKP治疗后的长期结果,不仅根据症状缓解情况及疾病的再发生,还包括注入的骨水泥最终命运方面的研究。
6、总结:使用以CT+C臂+手指引导下行PKP手术,能选择理想的操作路径,一次性构建工作通道,提高操作的成功的成功率,减少手术操作时间,增加PKP操作过程中的准确性与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