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恶性肿瘤(以下简称癌症)发病率越来越高,根据最新资料报道,我国每年新发现癌症病人达400多万,每年因癌症死亡人数超过250万,超过新发病人数的60%。全国每5个死亡人中,就有1例死于恶性肿瘤。从临床实际观察,约68%的病人在确诊时已为中晚期,失去根治机会。癌症已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虽说癌症具有高恶性度,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但科学证明癌症是可以预防的。所以很早以前世界卫生组织就把癌症分为3个1/3,即1/3可以预防,1/3可以治愈,1/3可以治疗。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又将癌症纳入“可防”、“可治”、“可控”的难治性慢性病范畴,癌症已属于常见病,大家不必恐惧,甚至“谈癌色变”。2010年“世界癌症日”的主题是“癌症同样可以预防”。
世界卫生组织在1996年发表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的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强调医生的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发展。医学的重心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移,转变为预防重心前移,提前干预预防为主,这些与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完全吻合。
面对癌症这种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难治性等特点的疾病,只有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践行养生实践,以减少患癌症几率才是关键。
下面以肿瘤三级预防为出发点,结合中医“治未病”理论与中医养生学思想,从四季日常起居、饮食注意等方面着手,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些科学防癌措施,共筑健康防线,不当之处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重视肿瘤三级预防,防治并重,减少肿瘤发病率
近年来许多专家的观点都认为癌症是“一种人造疾病”。 我们通过对大量癌症患者的生活习性、饮食喜好、工作环境等方面调查分析,绝大多数患者都有很明确的不良生活方式。不论是消化道肿瘤还是呼吸道肿瘤,还包括乳腺癌、宫颈癌等其它恶性肿瘤,都是因为长时间不健康生活方式的累积,通过长时期不断发展演变,最后发展到癌变阶段。通过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恶性肿瘤的发生,比如,通过改变饮食习惯(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不偏食辛辣、烧烤腌制食物)和调整饮食结构(荤素搭配、粗细结合),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减少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另外以肺癌为例,只要远离烟草,包括一手烟、二手烟和三手烟,重视净化居室环境、改善厨房环境,同时重视室外大环境污染的整治,包括汽车尾气和环境污染的整治等,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肺癌的发生。在当今社会“人造癌症”的大环境中,重视改造我们的环境,改变我们自身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很多实体癌症确实可以得到有效的预防。
1、何谓肿瘤三级预防
恶性肿瘤从预防角度来说,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所谓的一级预防,是指通过人为的干预,改变人们的生存环境,改变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从病因的角度消除各种致、促癌因素。
所谓的二级预防,就是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以期病人能得到彻底的根治。
所谓的肿瘤的三级预防,主要是指对肿瘤的临床治疗。采取积极、有效、系统的综合治疗手段,使所有的(包括中晚期)癌症患者达到最佳疗效,并避免其复发,加速康复。对晚期难以治愈的病人应努力减轻其痛苦,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其寿命。
2、突出一级预防,提前干预
在癌症的三级预防策略中,更应该重视的还应该是一级预防,就是通过减少致病因素来避免癌症的发生,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前面已经说过,临床上收治的癌症患者绝大多数都有很明确的不良生活方式的历史,通过癌症科普知识普及,加强健康宣教,推行良好的生活方式、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必要的养生保健,是一个重要方面。
此外,健康体检是也是有效的预防癌症的手段。通过有效、科学、规律的健康体检,可以发现一些亚健康状态,也可以发现一些“癌前病变”,对各个部位的肿瘤预防都有意义。比如,肺内的良性病变,如果能够跟踪重视,及早科学处理,就可以防止发展成癌变;消化系统肿瘤也有一些癌前病变,及时处理得当,也可以有效预防胃癌和肠癌(研究证实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可以有效预防、治疗胃癌前病变)。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癌前病变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处理,最终可以演变成癌。重视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特别是根据健康体检的结果锁定哪些是不健康、哪些是亚健康、哪些是癌前病变,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处理,尤其重要。
3、重视身体异常,及时就诊
肿瘤二级预防中重要一点就是早发现。早期发现,首先要有正确的防癌意识,特别是35岁以后一定要有足够的警觉性并注意掌握相应的知识,定期体检,发现异常及不良症状立刻就诊。
在出现下面情况时应及时就诊:
①乳腺或全身其它部位有可触及的且长期不消的肿块;
②疣或痣明显变化,如颜色加深、体积增大、瘙痒、脱毛、渗液、溃烂、出血等;
③持续性消化不良:
④胸部闷胀不适,食管内异物感或上腹部疼痛;
⑤耳鸣、听力减退、鼻咽分泌物带血、头疼、颈部肿块:
⑥月经期出血量过多,月经期外或绝经后不规则的阴道出血,接触性出血;
⑦持续性声音嘶哑、干咳、痰中带血;
⑧原因不明的大便出血或腹泻、便秘交替,原因不明的血尿;
⑨久治不愈的伤口溃疡;
⑩原因不明的体重持续减轻等等。
二、中医“治未病”理论在肿瘤防治中的重要意义
1、中医“治未病”概念
中医“治未病”理论包括四个方面:未病、欲病、已病、康复。中医“治未病”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反复告诫人们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病,医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
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中说:“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而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长如是则思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
《难经?七十七难》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这种“先安未受邪之地”的主张在肿瘤防治中具有抗传变和抗转移的重要意义。《黄帝内经》中有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论述,这些以预防为主的“治未病”理论,为我们在恶性肿瘤的防治中提供了理论依据。
2、中医“治未病”与肿瘤防治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主要有3个方面:
2.1未病先防。提醒人们要保护人体自身的正气、提高自身免疫力,在肿瘤未发生之前,针对可能会引起肿瘤发病的各种因素,采取措施,阻断或延缓疾病的发生,争取不患肿瘤。
2.2既病防变。提倡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发现患了肿瘤,要采取积极治疗的态度,并且努力防其传变。尤其是患者采取手术、放疗或化疗时,要及时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防止变生他症。“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
2、3愈后防复发。在病情相对稳定,临床症状相对减少或改善的情况下,中医应从整体观念出发,采取辨证施治原则,调节以及调动人体内在机能,平衡阴阳,纠正脏腑的太过与不及,巩固疗效、预防复发和转移,提高生存质量。
3、中医“治未病”具体实践
肿瘤病人高额的医疗费用让很多家庭“负债累累”、“因病致贫”。 要指导人们注意预防、以及自身行为干预意识,要增强养身保健意识。即“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病,医无事之前,不迨于即逝之后”。
3.1注意情志调摄。情志刺激是百病之源,更是肿瘤发病的重要诱因。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遵生八笺》说“心静可以固元气,百病不生,百岁可活”。《内经》有“百病皆生于气”之论;更明确提出“喜怒不适……积聚以留”。中医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避免过度的情志偏激,可以保持体内气血条达,阴阳平衡而不生病。
3.2 注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居要有规律,饮食要做到有规律,要定时、定量、有节制以及合理搭配,多食五谷杂粮以及水果、蔬菜,少吃或不吃煎烤、油炸、霉变和腌制食品等。
“每餐饭吃六成饱,再喝二成汤水好。主食宜少,蔬菜多,瘦肉、鸡蛋、鱼皆不可少。每当腹中咕咕叫,水果充当辅食料。”
3.3多运动、增强体质。增强体质可以提高、增强免疫功能。所谓“动则不衰,用则不退”。可以打太极拳、练五禽戏,甚至走路、跑步等运动。贵在坚持、持之以恒。
3.4注意环境卫生。房屋经常开窗透气、通风,防止各种污染,室内装修一定注意环保,不要选择含有放射性物质和其他致癌物质的建筑材料;少用含棉类、苯、四氯化碳、甲醛、二氯甲烷等装饰材料
3.5忌烟、限酒。吸烟有害健康是众所周知,古人亦早已提出。吴澄在《不居集》中说“无病之人频频熏灼,津涸液枯,暗损天年”。清人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说“耗肺损血,世多阴受其祸不觉”。有人用4个20总结吸烟之危险,即烟草含有20余种致癌物质,吸烟每日超过20支,烟龄超过20年,患肺癌几率较常人多出20倍。
至于饮酒,少量有益健康,因酒在中医认为是“百药之长”,具有助药行力、活血化瘀等诸功效。但过量则有损健康。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论说“酒味甘辛,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通血脉,厚肠胃,消忧愁。少饮为佳。多饮伤神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是也。饮酒过度丧身之源”。
3.6不要过度疲劳,注意优质、充足睡眠。“劳则气耗”,过度疲劳可以使免疫功能失调,所以在工作或运动中一定要掌握尺度,过犹不及,反受其害。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患有慢性疲劳综合症、失眠等。保持良好的睡眠十分重要,民间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一天一头猪,不如一觉呼”。清人医家李渔更为明了地论述睡眠的重要功能,他说“养身之诀,当以睡眠为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
4、中医“治未病” 重在养生保健
中医“治未病”,强调“治未发之病”、“治未变之病”、“养已病之体”、“消未病之病”,也就是重在养生保健。“养”即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养生内涵就是如何保养人体的正气,具体讲就是保养人体的精、气、神。精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气是生命的动力和活力,神是生命的体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增强了,就不易生病。
日常养生小口诀
4.1坚持几个“少”和“多” 即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蔬,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
4.2坚持几个“常” 即发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运,齿常叩,腹常旋,耳常弹,肛常提。
4.3坚持践行八字诀 即童心,蚁食,龟欲,猴行。
“童心”,即童心未泯,忘却生活中的不快乐,感受快乐生活,保持愉悦心情;
“蚁食”,即要少吃、慢食,科学进食方法,定时定量,食不过饱;
“龟欲”,即心境淡泊,要放下负担、不计名利;
“猴行”,即多运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保证气血流通顺畅。
4.4保持“三通” 即血脉通、心气通、胃肠通,要达到吃的下、睡得着、拉得净、放得开。
三、顺应四时,调摄起居,未病先防
《黄帝内经》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强调人体必须顺应四时的自然变化,加强人体适应自然的能力和抵抗自然变化的不利因素保证人体健康长寿。所谓“四时”养生,亦称“四季”养生。就是按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调节人体、健身防病、起到防病强体防癌的目的。
1、顺应自然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中医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均受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气候变化的影响,于是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筋骨脉等组织的机能活动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所以中医认为,四时阴阳规律是万物由生而死、由始而终的根本法则、顺应它就会健康无病;违背它,就会患病。顺应自然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所以我们必须认识自然,尤其是认识四时的特点及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去养生保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2、顺四季之侯,养无病之体
2、1春季养生
春季三个月,从立春开始到立夏前一天止。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6个节气。春季又分为,早春(立春、雨水)、仲春(惊蛰、春分)、暮春(清明、谷雨)。
春季是一年之首,是万物生发的季节。《尚书天传》说,“东方为春,春者出也,万物之所出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容”。
2.1.1春季特点
①早春寒温不定:这一阶段是由寒冷的冬天向春天过渡时期,气温逐渐由寒转暖,或乍暖乍寒,气候寒温不稳定。有时还有“倒春寒”。民间有“春冻如马啃”之谚;
②仲春易发春困:这一阶段,万物升发,人体气血、阳气也应时而动,向外升发,脑失所养,易发“春困”;
③暮春易染“春温”:清明以后,气温逐渐转暖,适宜多种病菌生长、繁殖,易发生传染病;
④春季在五行应木,在人体应肝。
2.1.2春季养生重升畅
《黄帝内经》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春季自然界之阳气升发,万物生机盎然,养生者顺时而养,就应该充养保护体内阳气,使之充沛,不断旺盛起来。所以,春季一切行为要有益于春阳之气升发和舒畅的特点,宣达春阳之气,并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加以调摄,保障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这也是遵从“春夏养阳”之养生要旨。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
(1)夜卧早起顺自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春天早晨阳气升发,空气清新,早起有利于呼吸新鲜空气,排除体内废气。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人的气血也从内脏向四肢调动。所以春天应早起,不应睡懒觉。
(2)增减衣服有讲究 早春时节,乍暖乍寒,这时穿脱衣服要慎重,不要突然脱去很多。高濂在《四时调摄笺》中指出:“天气寒喧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身觉热甚,少去上衣,稍冷,莫强忍,即便加服。”因此,天气稍热不宜急于脱掉厚衣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其要审慎,不可骤减。要遵循“春捂秋冻”之古训。
(3)调摄情志以养肝 春天在人体应肝。肝气旺盛,肝血不足,易出现情志变化,生气或发怒,而生气、发怒反过来又影响肝气的疏泄,引起肝气郁结,出现胁痛、胸闷等症。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使精神愉快,气血调畅,以使一身之阳气活活泼泼地运行、生发,符合春阳萌生的规律。另外,肝开窍于目,应避免久视伤目。
(4)适当运动祛“春困” 春天随着气温回升,气血从内脏向体表、四肢鼓动,四肢皮肤的血供增加了,皮肤和毛细血管都处于舒张状态,流入大脑的血液就相应减少了,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刺激信息减弱,容易出现“春困”。加强有氧锻炼,如慢跑、太极拳等,可以增长体内阳气,克服“春困”。
(5)饮食调节重颐养 古人认为,饮食调节应随四季气候不同而变。《饮膳正要》说“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热性治其寒。”
春季阳气升发,同气相求,人体阳气亦随之升发。此时,为辅助阳气升发,适宜进食葱、蒜、芫荽、豆豉等。此外,由于肝气过旺,易出现头晕、头痛、失眠等,宜食用芹菜等以平抑肝阳。
在日常饮食中,推荐多食菠菜、韭菜。
菠菜:菠菜是春天的佳蔬。中医认为,菠菜性甘凉,能养血止血,敛阳润燥,长于清理肠胃的热毒,有通便之效。菠菜含有大量的铁质、蛋白质等多种维生素,可有效补充人体需要的能量和维生素。需要注意的是菠菜含大量的草酸,草酸与食物中的钙、铁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结合物,阻碍了食物中的钙、铁的吸收;同时吸收进血液的草酸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又易行成泌尿系结石。必须首先让菠菜在开水中焯一下。
韭菜:初春韭菜一束金。韭菜性味辛温,入肝脾肾胃经,有温补肾阳,固精止遗,行气活血,温中开胃之功。韭菜含有较多的纤维素,又增进肠蠕动,促进排便,对便秘有较好的治疗作用。韭菜宜采用新鲜者食用。炒熟隔夜者不宜食。阴虚内热,身患疮疡,平素脾胃积热,性功能亢进者不宜食用。
此外,春饮花茶有益健康,“人喝花茶,春困自消”,平肝阳可饮用菊花枸杞茶,决明子山楂茶;补肝阴可食用胡桃肉、黑芝麻、桑葚子等;补肝血可辅食黑木耳、甲鱼、胡萝卜、猪肝等。
需要注意的是,溃疡病春季易发作,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2.2夏季养生
夏季三个月,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之交,万物华实”。
2.2.1夏季特点
①夏热夏长:夏季阳气最盛,天气炎热,太阳早升晚落,昼长夜短;
②多雨挟湿:夏季天气变化迅捷,骤雨无时,加之天气炎热,地气上蒸,长夏时节易挟湿气;
③阳气易泄:夏季烈日酷暑、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腠理开疏,汗液易泄,阳气易随汗外泄;
④夏季在五行应火,在人体应心。
2.2.2夏宜避暑重养心
夏季养生的总体思想,应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之论,“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1)晚睡早起加午休。夏季人体心火旺,肺气衰,人应晚睡早起,顺应自然,保养阳气。夏天太阳升得早,落得晚,昼长夜短;加之天气闷热,容易出现睡眠不足。中午适当午睡,补充能量,消除疲劳,保持精力旺盛。
(2)避暑适当防太过。夏季人体毛孔疏松,阳气趋于表,避暑、乘凉实为必需。但应注意预防因热受寒,预防空调病,不要贪凉饮冷、过食冰凉,不要室外露宿,以免患暑湿感冒。空调温度一般宜在25~28℃.睡觉时电扇不宜直接吹,以防风邪伤人。应如《老老恒言》所说“夏虽极热时,必着葛布短半臂,以护其胸背”。
(3)精神乐观重养心。夏季在五行属火,在人体应心。心主神明,主血脉,开窍于舌,夏季心火旺盛,可以出现心烦、失眠、心悸、精神不振,昏迷等症,故夏季宜养心。
(4)饮食调节以消暑。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较弱,所以饮食宜选清淡爽口、清热消暑、健脾益气之类,少吃油腻的食物,夏季饮食要多辛凉,少苦寒,节冷饮。
推荐食用紫菜。《本草纲目》中记载紫菜,“性寒凉,主治热气、瘿结积块之症”,有化痰、除湿利尿作用。可用紫菜配合虾皮、海带、瘦肉等做汤食用,营养均衡,可口不腻。
同时,应多吃瓜类,以清热解暑,止渴生津,解毒利尿。如,西瓜有消暑除烦止渴、散热解毒、利尿作用;黄瓜可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利尿消肿,被誉为“济世良药”,含有大量钾、钙、磷、铁等;冬瓜利水化痰,清热解毒,清心明目,消肿;苦瓜除邪热,解疲乏,清心明目;丝瓜可解热毒,通经络,行血脉,化痰湿。可根据个人口味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选择。
需要说明一点,夏季阳气外泄,中焦虚弱,吃过多寒凉食物秋天易出现腹泻。
(5)运动锻炼五注意。夏季适度锻炼,有利于心脏排血、保持血管弹性,增加肺活量,健运消化功能等。但要注意:1时间安排要合理,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2运动项目要合适,宜慢跑、散步、太极拳、游泳等;3出汗过多,可喝淡盐开水,防止脱水;4大汗过后要擦干,不要急于用凉水冲澡;5不宜暴晒、久晒,以防中暑。
(6)夏饮绿茶有益处。夏日炎热,人的体力消耗很多,精神不振,这时以品绿茶为好。因绿茶属未发酵茶,性寒,“寒可清热”,最能去火,生津止渴,消食化痰,对口腔和轻度胃溃疡有加速愈合作用。而且它营养成分较高,还具有降血脂、防血管硬化等药用价值。这种茶冲泡后水色清冽,香气清幽,滋味鲜爽,夏日常饮,清热解暑,强身益体。
(7)冬病夏治不可忽。从小暑到立秋的一段时间,前后分为三伏,这段时间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时候。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的原则,一些冬季常发的慢性病和一些阳虚阴寒的疾患如老慢支、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慢性腹泻、虚寒型胃痛、腰腿痛等,都可以通过伏天的调养治疗,使病情好转或根治。
2.3秋季养生
秋季三个月,即从立秋开始至立冬前一天止,包括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2.3.1秋季特点
①由热转寒 :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
②秋高气爽:形容秋天的美丽及收获;
3多事之秋:说明秋天气候变化大,又是一个值得警惕的发病多事的季节;
④秋季在五行应金,在人体应肺。
2.3.2秋季养生三部曲
俗语说“一场秋雨一场寒,三场秋雨要穿棉”;同时名谚有“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提醒大家秋季气候变化多端。秋天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而三阶段各自的气候特点所导致的疾病证候倾向性亦不同。
①初秋。从立秋到白露,盛夏余热未消,气候仍温度较高,有“秋老虎”之说。加之,阴雨绵绵,湿气较重,此时气候热(夏热)、闷(湿重),又使用空调不慎或淋雨等,此时容易患暑湿病证。常见头痛、发热、身痛、纳呆、便溏等。
②仲秋。白露以后至秋分,此阶段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容易受寒受燥。寒邪、燥邪都容易伤肺(肺气通天),而出现咳嗽、咽痛、口鼻干燥、毛发枯燥、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燥邪伤津)。白露以后要防秋燥。
③深秋。寒露以后,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阵阵来袭,气温变化不定,冷暖交替,给人的心理带来影响使人情绪不定;草木衰败,万象萧条,人的情绪容易发生低落,尤其是老年人容易触景生情。《红楼梦》里“已觉秋窗愁不尽,哪堪秋雨助凄凉”,称为“秋愁”或“愁秋”。
现代研究发现,人体大脑底部有一个名叫“松果体”的腺体,能分泌褪黑素,这种激素的正面效应是促进睡眠,但分泌过多就会产生副作用,抑制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的分泌,致使人体细胞怠工偷懒,导致情绪低沉、消极,精神萎靡不振,而秋季气温低,光照减弱,松果体分泌褪黑素过量,便出现了“秋愁”。
中医理论认为,秋季与肺在五行属性同为金,秋内应于肺;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悲忧过度宜伤肺,导致肺气虚,使机体抵抗外界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发生疾病。
针对“多事之秋”,如何养生?
①精神调养。保持乐观情绪,不要自寻烦恼;多参加文体活动如慢跑、散步、跳舞、唱歌、听音乐、谈心等;增加照明,阴雨天或早晚无阳光时,增加室内光亮,减少抑郁;可参加登山运动,登山是项有益于人体的健身活动。
②早卧早起。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避藏。起居方面,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津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展,使肺气得以舒展。此外早卧早起有“四防”之效。
早卧早起―防中风 有学者对脑血栓发病时间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秋季发病率高,而且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因为长时间睡眠,血管中血流速度越来越慢,血栓容易形成,早卧早起,可以减少小血栓形成机会,进而达到预防脑血栓形成。
早卧早起―防秋燥 秋天风大,湿度小,汗液蒸发快,使皮肤干燥、皲裂。早起凉快,适当运动,避免大汗淋漓,津气耗散。
早卧早起―防秋乏 清晨醒来,还想再睡,思考力下降,四肢乏力,活力减弱。本来天气转凉,应该舒服,为何不舒服?因为气温、气压、湿度变了。夏天高温、高湿度、低气压,使人的体能消耗透支,出现了补偿夏季超常消耗的一种自然反应,是人体一种保护性机制,不是病态。一般要早睡早起,保证睡眠,保证人的精力。早起以后适当参加运动可以解乏。
早卧早起―防秋冻 秋天气候变化无常,有“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是说在同一个地区,气候情况、气温情况也不一样。要注意随时增减衣服,适应气候变化,早晚夹衣可以随穿随脱,不可顿增顿减,让身体慢慢适应冷空气的刺激。
2.3.3饮食调养注宜忌
(1)初秋。暑湿、湿热较重,可多食健脾化湿之品,如苡米、山药、白术等。
(2)仲秋。要防秋燥,夏天流汗过多,体内水分储备不足,加之燥邪伤肺,经常会出现喉痒、干咳、口干舌燥、饮水不解渴的情况,饮食调养重在滋阴润燥,滋肾润肺为主,即“燥者润之”,可以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牛奶、豆浆等,还应多食萝卜、银耳、莲藕、甲鱼、鸭肉、鸭蛋、梨、菱角、香蕉等。
(3)深秋。可以服温补之品,如红枣、桂圆、羊肉、牛肉等。
此外,可以增加酸性食物或水果摄入。多食酸味―酸入肝,防秋气太过乘肝,使肝气郁结;多食水果―雪梨、鸭梨(生用清火、热用滋阴)、柑橘(镇咳、润肺)、柿子(清热、生津、润燥,不可与山芋同食,不可空腹或过多食用,易成柿石)、香蕉、苹果(含有多种维生素、电解质,对心血管系统有益)。
少食冷饮和辣椒、生姜、大葱、生蒜、胡椒、花椒、烈性酒。等燥热辛辣之品。在秋燥食疗方可以辅以粥、汤类。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粥、红枣糯米粥、黑芝麻粥、鲜生地粥、百合冰糖粥;秋梨汤、菊花饮、蜂蜜萝卜汁、蜂蜜银花露等。
2.3.4防秋膘
天气转凉,人们的味觉增加,食欲大增,饮食不知不觉过量,使热量增加,加之气温适宜、睡眠充足、汗液减少;另外为了迎接冬天,人体内也积极地储备御寒脂肪,所以秋天一不小心就肥胖了。应注意饮食调节,多食低热量的食品如萝卜、竹笋、苡米、海带、赤小豆等,再增加适当运动。
2.3.5户外活动要“三防”
一防受凉感冒 早晚气温低,随时增减衣服,出门带外套;
二防运动损伤 肌肉韧带在低气温时易反射性收缩,关节生理活动度减小、神经系统调控力下降,运动前多做准备活动;
三防运动过度 运动量大,汗出较多,耗损阳气;
2.3.6秋饮青茶。秋天气候干燥,令人口干舌燥,嘴唇干裂,中医称之“秋燥”,这时宜饮用青茶。青茶,又称乌龙茶,属半发酵茶,介于绿、红茶之间。既有绿茶的清香和天然花香,又有红茶醇厚的滋味,不寒不热,温热适中,有润肤、润喉、生津、清除体内积热,让机体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作用。
2.4冬季养生
冬季三个月,从立冬起至立春前一天止,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6个节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冬季是阴气盛极,万物收藏之季,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人体新陈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
2.4.1冬季特点
①冬季阴气盛极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
②万物生机闭藏。自然界中一切生物处于冬眠状态;
③养精蓄锐。新陈代谢缓慢,蓄势待发,以适应春季盎然的生机;
④冬季在五行应水,在人体应肾。
2.4.2冬季如何养生
冬季养生,避寒就温,敛阳护阴,益肾填精,以使阴阳相对平衡。
(1)早卧晚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睡―保养人体阳气,以防温热散发太过;晚起―以养阴气,待日而作,可避严寒。唐孙思邈说:“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主要目的就是保暖。
(2)冬季养生“暖”为先。
头暖。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寒冬季节头部暴露受寒冷侵袭,血管收缩,肌肉紧张,很容易引发伤风感冒、头痛、面瘫,严重者引发心脑血管病。所以,寒冬戴一顶合适的帽子很有必要,尤其是外出时更需要。
背暖。背是督脉和足太阳经循行的主干线,督脉总管全身之阳经,为“阳脉之海”,足太阳经主人身之表,两经分布在背部的众多穴位与五脏六腑相关,背部是人体防寒的重要屏障。冬季宜多做背部按摩,忌背靠冷墙等冰凉地方,忌背部受风,加穿贴身棉背心或晒太阳以防背寒很有必要。
腹暖。背为阳、腹为阴。腹部内藏,脾胃、大肠、小肠、肝胆等消化系统器官。进入冬季,受寒邪侵后,后天脾土不运,中州失和,肝胆疏泄失职,易出现脾胃系统疾病,如胃脘痛、腹泻等。要注意不让腹部受寒,少食或不食寒凉之品。对脾胃功能不健,中州阳虚者,可戴腹兜。
脚暖。古语有“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之说。人体最先感到冷的是脚。相对头部来说,脚属阴,阳气偏少,远离心脏,又长时间下垂,血流缓慢,且皮下脂肪薄,保温性能差,所以全身之中脚的温度最低。脚受凉后,不仅易生冻疮,还会通过神经反射引起上呼吸道粘膜收缩,抗病能力下降,诱发感冒、扁桃体炎、气管炎等。冬季要保持鞋袜干燥,睡前可用温热水浴足,再按摩足心涌泉穴10分钟左右。
食暖。冬季饮食宜温暖,忌寒凉,应多食高热量、高蛋白食物,如牛肉、羊肉、兔肉、狗肉、牛奶、鸡蛋等,一方面不损伤脾胃,一方面可增加能量。但不可过食熏烤、煎炸及辛辣食品,不可吃冷饮。
(3)精神调养。冬季内应于肾。《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在志为恐、为惊。惊、恐与肾有关,与“心主神明”也有关系。《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冬月闭藏之时,更应固密心志,保养精神,勿使情志过极,以免扰阳。严冬之时,万物凋零,又会使人触景生情,抑郁不欢。冬天情绪低落时,要注意采取一些娱乐活动,调节情绪。
(4)饮食调养《四时调摄笺》说“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养心”,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俗话说,“冬令进补,身体如虎”,说明冬季进补是有效的防病强身方法。根据冬季万物闭藏,“肾藏精”的自然规律,冬令进补才能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体内,滋养五脏。
冬季进补的时间民间有“冬补三九”的习俗。中医学有“冬至一阳生”的观点,冬至一过,阴气始退,阳气渐回,此时进补可扶正固本,萌育元气,增强抵抗力,有效地预防流行性疾病,也为下一年健康打下基础。
进补的方法有两类:一类食补,一类药补。我们认为,食补更为简单、有效。
食补。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应根据机体的阴阳盛衰,虚实寒热,因人而补。偏于阳虚的人食以羊肉、鸡肉、狗肉等温热食品,起到温中益气,补精填髓之功,冬季宜服羊肉粥以温补阳气。偏于阴虚之人以食鸭肉、鹅肉、乌鸡为好,益阴养胃,补肾消肿,化痰止咳。
鹅肉性味甘平,鲜嫩松软,清香不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鹅肉可利五脏,解五脏热、止消渴”。民间有,“喝鹅汤,吃鹅肉,一年四季不咳嗽”的谚语。
另外,鳖、龟、木耳等也是益阴佳品,蛋类、C肉、豆制品等也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对于不宜生冷又不宜燥热的人宜用枸杞、红枣、核桃仁、黑芝麻等。
值得一提的是,多数人认为只吃肉类才算进补,殊不知,肉类食物属于酸性,若每天吃牛肉、羊肉或禽类,易使血脂升高,不利于健康。所以要配合各种粥及瓜果蔬菜食用,如玉米红薯粥、小米红枣花生粥、菜粥等,还要常吃胡萝卜、白萝卜、大白菜、菠菜、藕、食用菌类。胡萝卜富含维生素A、黄豆芽富含维生素C、芹菜、黄豆、黑豆、蚕豆及各种制品含铁多。荤素搭配有利于体内酸碱平衡,清洁血液,预防冬季维生素A、B、C等缺乏症。
药补。中医有“虚则补之”之治则,无虚乱补,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如需药补,也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分清阴阳、寒热、气血,辨证选用。或根据病情,依据“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原则,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补。
气虚之人可服用人参,伴有阴虚火旺体质者,宜用西洋参。阴血不足之人可服用阿胶;心阴虚者服天王补心丹,肾阴虚者服六味地黄丸;气血两亏者服归脾丸、十全大补丸;阳虚者服金匮肾气丸等。
(5)运动调养。“冬练三九,强筋健骨”是宝贵的健身经验。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坚持冬季耐寒锻炼的人对外界气温变化适应能力强,不容易患感冒、支气管炎、肺炎、冻疮等病。中老年人冬天运动可预防骨质疏松。
(6)冬季防病。冬季、气候反常,“当至不至”容易引起多种传染性疾病和一些慢性病复发。呼吸道疾病有流感、麻疹、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等,寒冷刺激还可引起血压升高引起心脏梗塞,脑中风等,又可诱发胃和十二指肠溃疡、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复发。
预防感冒简易按摩法:按摩穴位法,可以按摩迎香穴、合谷穴、トā⒎绯匮ǖ取H人∽惴ā
预防感冒简易食疗法:发现有感冒先兆可以用生姜、葱白、红枣炖水喝。“一天三个枣,不把医生找;一天一片姜,不找医生开处方。”“煨生姜早晨含少许,生胃气,辟山瘴邪气”。
(7)冬饮红茶。冬天寒邪袭人,人体生理功能减退,阳气渐弱,中医认为“时届寒冬,万物生机闭藏,人的机体生理活动处于抑制状态。养生之道,贵乎御寒保暖”,因而冬天喝茶以红茶为上品。红茶甘温,可养人体阳气;红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生热暧腹,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还可助消化,去油腻。
四、科学平衡饮食结构,膳食调摄预防肿瘤
前面已经和大家交流了四季养生的一些知识,其中也涉及到部分饮食调摄注意事项,但还不够详细。俗话说“病从口入”,肿瘤的发生与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进食习惯有重要关联,所以要想有效防癌,必需管好自己的嘴,科学平衡饮食结构,改变不良进食方式,十分重要。中医主张“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主要意思就是强调饮食结构要合理,要多样化。相关研究证实科学饮食可有效预防癌症。
1、科学饮食结构三原则
1.1减少食物中致癌物和致癌前体物的摄入 例如黄曲霉毒素、油煎和油炸食物等;
1.2注意摄入膳食结构的平衡 平衡膳食指人体摄入的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的种类齐全、数量充足、各种营养素比例合理的膳食;
1.3增加保护性营养物质的摄入 例如抗氧化营养素、膳食纤维、蛋白质和钙,还有抗致病菌食物如大蒜、韭菜等和提高免疫功能食物如真菌类食物等摄入。
2、苦酸素生淡各尽其用
2.1 吃“苦” 苦瓜、野菜等苦味食品是维生素B12的重要来源,其主要成分中的氰化物对正常细胞无破坏作用,但对癌细胞有强大的杀伤力,并能抑制癌细胞中的细胞色素化酶,使之发生代谢障碍而“自杀”死亡。
2.2 吃“酸” 酸味水果富含维生素C,有抗癌作用。酸奶和酸菜中的乳酸菌能把糖分解为乳酸,抑制大肠内腐败菌类的繁殖,减少毒素的产生,并吞噬致癌物质,能有效地防止结肠癌、直肠癌等。
2.3吃“素”常吃粗粮、大豆、薯类及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素食物,可刺激肠蠕动,加速有毒、有害及致癌物质的排泄,有一定的防癌作用。
2.4 吃“生”生的新鲜蔬菜,尤其是十字花科的蔬菜里含有醌和酚(白菜类:小白菜、菜心、大白菜等;甘蓝类:椰菜、椰菜花、芥蓝、青花菜等;芥菜类:叶芥菜、头菜、 大头菜、榨菜等;萝卜类;水生蔬菜类)。醌可冲淡致癌物质并加速其排出体外;酚可阻止癌细胞的代谢。另外,蔬菜内的干扰素可将癌细胞拒之体外;而β-胡萝卜素可使患癌的机会减少1/3。
2.5吃“淡”肿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胃癌原本死亡率很低,但如果每天吃10至15克盐,死亡率便会增高。原因是食盐会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造成胃粘膜发炎、肿胀、溃疡、出血、萎缩,容易发生癌变。
3、少吃多嚼可防癌
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少吃多嚼”。少吃可改变垂体的激素变化,减少乳腺癌发生;多嚼可刺激唾液腺分泌,唾液中的许多酶有很强的抗癌作用,多嚼还可消除食物中的亚硝酸胺、黄曲霉素和苯并芘等致癌物质,可有效地减少食道癌、胃癌、肝癌等癌症的发病率。
总之,面对癌症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难治性等特点,要想健康长寿,只有通过提前干预,重视科学防癌,才能减少罹患癌症的几率。然而癌症的预防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多方面,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我们将科学防癌知识,自然融入日常生活起居中,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
前面和大家交流的一些内容,旨在倡导一种理念,虽然只是科学防癌的一部分,但还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希望大家能结合自身实际,采取适合自身实际的科学防癌具体措施,达到科学防癌,不患癌症,健康长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