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有明亮的双眼,却拒绝和他人对视;他们有正常的听力,却对亲人的呼唤充耳不闻;他们能正常发声,却不与他人交流;他们或被认为智障,却常在部分领域能力超常……他们是一群特殊的孩子――自闭症(亦称孤独症)儿童,在西方国家,他们被称作“星星的孩子”――像星星一样,孤独地闪烁在另一个世界。
今年4月2日是第七个“世界自闭症日”,为配合今年"科学干预、合理治疗、平等发展"的宣传主题,普及推广自闭症儿童早干预、早治疗的科学意识。在此,让我们简单地了解一下,什么是“自闭症”。
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目前国际诊断标准渐趋统一,称之为孤独谱系障碍(ASD),是以社会互动、语言交流以及兴趣行为等表现偏离正常为共同临床特点的一组神经发育性障碍的通称。它有四个基本特点:1、缺乏社会化的兴趣和反应;2、言语损害(从缺乏语言到独特的语言方式);3、怪异的行为,从刻板行为和局限的游戏方式到较复杂的仪式行为和强迫行为;4、早发性,起病年龄在30个月之前。
研究表明环境因素(10%)与遗传因素(90%)共同影响ASD的发病。父母生育年龄、免疫、围生期并发症等因素可以与发病有关。特别一提的是,父亲的生育年龄越大,孩子患孤独症的危险性也越大。目前国外广泛使用的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ADI-R)和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在我国部分医院和院校也已经开展。这二个量表配合使用,被称之为孤独症诊断的金标准。对ASD使用药物治疗时,务必明了几个前提:1所有的药物都是辅助性的,单靠药物不能根本扭转或者改变孤独症的核心问题;2当某些症状突出(如自伤、攻击、破坏等)时,合理选择药物治疗可以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由于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视教育训练和行为干预上,但在ASD的临床个案干预中,充满着伪诈、争议、不支持、未证实、无实效的各种方法。教育训练和行为干预即是科学又是艺术,操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直接影响训练效果的好坏。在这一类的主流干预趋势中,研究最为透彻,实证经验最多的是建立在应用行为分析原理基础上的技术和方法。这些技术和方法融合了强化干预、互动式干预、手把手辅助、示范、练习与反馈的模式,并且强调在家庭、学校、医疗和社区三位一体的有效合作,以达到训练模式和策略的持续性和最终的成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