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是慢乙肝的主要抗病毒治疗药物之一,采用干扰素治疗的好处在于有望在有限疗程治疗后实现停药后持久应答,简单讲就是有可能停药。因此,最近的一些指南,例如2012年的NICE指南、2015年的亚太肝病学会指南,都将长效干扰素推荐为慢乙肝的一线用药。不过,在临床上很多患者还是惧怕干扰素治疗,一方面是打针怕麻烦,另一方面总是担心干扰素治疗的不良反应。例如,长期发热和血细胞减少是最常被提及的问题。
干扰素是一种生物制剂,治疗中的确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幸运的是,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的累积,这些不良反应大都已经被掌握了,是完全可以处理的,一般不会影响治疗也不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额外的损伤。长期发热和血细胞减少是干扰素治疗中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相应的处理措施也较为成熟有效。
长期发热的处理。所谓的长期发热,是一种类似感冒的症状,也是最为常见的副作用,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疼、肌肉酸疼和乏力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患者可以将干扰素的注射时间改为睡前注射,或在注射的同时口服阿司匹林或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
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的处理。干扰素治疗后可能出现血细胞减少的问题,为了及时发现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处理,应在干扰素治疗后规律的接受血常规检查,一般开始第1个月每1-2周检查一次,以后每月检查1次至治疗结束。一旦发现有血细胞减少,医生会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处理,例如当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少于0.75×109/升和(或)血小板少于50×109/升时,应减少干扰素剂量;1-2周后复查,如果指标恢复正常,可逐渐增加药量至开始剂量。当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少于0.5×109/升和(或)血小板少于30×109/升时,要考虑停药。另外,在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时,可以选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
除了这两类不良反应外,干扰素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还有情绪变化、甲状腺病等。不过这些不良反应都是可以控制的,一般不影响治疗。不良反应是药物治疗的副反应,没有什么药物百分百没有不良反应,慢乙肝治疗不应因噎废食,根据自身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积极、规律监测,就可以早期发现、处理可能的不良反应,保障治疗疗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