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及椎动脉),并引起相应症状和体征者,称之为颈椎病。颈椎病的发病因素退变因素是颈椎病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原因,尤其在先天性发育性椎管狭窄条件下更易发展为颈椎病。其他因素包括:慢性劳损:如睡眠姿势不良(枕头过高)、工作姿势不当(长时间低头工作)、日常生活习惯不好(长时间打麻将、扑克、看电视);畸形;外伤;以及炎症等可视为诱发因素或称为次要因素。
颈型颈椎病临床特点:主诉颈、肩及枕部疼痛等感觉异常,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及颈部呈僵直状,少数患者可有一过性上肢麻木,但无肌力障碍。除外其它疾患:主要是除外颈部扭伤、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织炎及其它非颈源性的颈、肩部疼痛。
治疗原则:避免与消除各种诱发因素:应注意睡眠及工作体位,避免长期曲颈、头颈部外伤、劳损及寒冷刺激。以非手术疗法为主,理疗、按摩、颈围外用、轻重量(1-1.5kg)的牵引疗法等均可使症状缓解。急性期以棘间及棘突旁神经阻滞疗法更为有效。
神经根型颈椎病概述诊断标准:具有较典型的上肢疼痛、麻木、感觉过敏和感觉减弱等根性症状,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压颈试验与上肢牵拉试验多为阳性。X 线平片可显示颈椎曲度改变、椎节不稳及骨刺形成等异常所见,MR 成像技术清晰地显示局部的病理解剖状态,包括髓核突出与脱出,脊神经根受累的部位与程度。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在节段上一致。应除外颈椎骨骼实质性病变(结核、肿瘤等)、胸腔出口综合征、腕管症候群、尺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损伤、肩关节周围炎、网球肘及肱二头肌腱鞘炎等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痛点封闭一般无效。治疗原则:非手术疗法,头颈持续(或间断)牵引、颈围制动及纠正不良体位均有一定疗效,急性期应用神经阻滞疗法效果明显。髓核突出与脱出者,临床表现与影像学上脊神经根受累的部位在节段上一致,经正规非手术疗法3 个月以上无效者,可考虑行髓核溶解疗法。凡有进行
性肌肉萎缩及神经功能障碍者可考虑手术。
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标准临床上具有脊髓受压表现,锥体束征是主要特点,视该束神经纤维受累之部位不同又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中央型(又称上肢型)、②、周围型(又称下肢型)、③、前中央血管型(又称四肢型)。出现肢体麻木现象此主要由于脊髓丘脑束受累所致。反射障碍主要表现为:生理反射异常、出现病理反射。排便排尿功能障碍多在后期出现,起初以尿急、排空不良、尿频及便秘为多见,渐出现尿潴流或大小便失禁。治疗原则非手术疗法仍为本型的基本疗法,尤以早期的中央型(上肢型)及前中央血管型(四肢型),约近半数病例可获得较明显的疗效。但在进行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切忌任何粗暴的操作及手法。一旦病情加剧,应及早施行手术,以防引起脊髓变性。
手术病例选择:①、急性进行性颈脊髓受压症状明显、经临床检查或其他检查(磁共振、CT 扫描等)证实者,应尽快手术;②、病程较长、症状持续加重而又诊断明确者;③、脊髓受压症状虽为中度
或轻度,但经非手术疗法治疗1-2 个疗程以上无改善而又影响工作者。手术入路及术式视病情、患者全身状态、术者技术情况及手术操作习惯不同等而选择最为有效的手术入路及术式。
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
(1)、有椎―基底动脉缺血征(以眩晕为主)和(或)曾有猝倒病史者;(2)、旋颈诱发试验阳性;(3)、X 线片显示椎体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4)、一般均有较明显之交感神经症状;(5)、除外眼源性和耳源性眩晕;(6)、除外椎动脉第1 段(进入第6 颈椎横突孔以前之椎动脉)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7)、除外神经官能症与颅内肿瘤等;(8)、本病确诊,尤其是手术前定位,应根据MR、DSA 或椎动脉造影;彩色多普勒检查、椎动脉血流图及脑血流图可有参考价值。治疗原则非手术疗法为本型之基本疗法,90%以上病例均可获得疗效,尤其是因颈椎不稳所致者,大多可痊愈而不留后遗症。手术疗法具有以下3 种情况者方考虑手术: ①、明显之颈性眩晕或猝倒发作,至少2 次以上者;②、经非手术疗法治疗无,且又影响正常生活及工作者。③、经血管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或MRA 证实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