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佩戴腰围的目的,一是减轻腰椎的负荷,二是制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变化是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神经根发生炎症、水肿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由于人直立时腰椎承担着大部分上半身重量,在腰椎的受力结构中,腰椎小关节承担一小部分的重量,最主要的还是椎体―椎间盘―椎体。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如果要站立起来,上半身绝大多数的重量就压在突出的椎间盘上,可加重突出的程度,尤其是活动时,对突出的椎间盘的影响就更大。佩戴合适腰围,可将上半身的一部分重量通过肋骨―腰围―髂骨传递下去,腰围产生的围裹力紧张腹肌,也可传递重量。这样一来,腰椎―椎间盘―腰椎的受力就大大减小,椎问盘对神经根的压迫也可得到明显缓解,有利于椎间盘的还纳和神经根炎症、水肿的吸收。腰围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制动,也就是限制腰椎的活动,尤其是限制腰椎的前屈、侧屈等活动,减少对椎间盘的刺激,减轻腰部肌群的受力,从而为机体的早日康复创造条件。
腰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辅助治疗方法,对其大小、硬度、材料都有要求。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使用的腰围,一般选用皮帛或人造革制成,腰围的长度与病人的腰围长度符合,宽度在中间,也就是腰椎正中要宽一些,约20。m。在中间约30cm长的位置上,也就是腰椎后部,内置4―6块长20cm、宽2m的钢片或竹板垂直支撑。两头也就是胁肋与髂前(后)上棘之间及腹部位置,宽度10―15cm,可稍软,整条腰围外捆一条普通腰带加固,可使病人使用方便。这样既限制了活动度较大的运动,又不影响患者的适当活动,适于腰椎问盘突出症病人进行日常工作、行走、乘车等。
腰围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过程中使用范围较广,但佩戴和使用并不是随意的,应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腰围的佩戴使用应根据病情灵活掌握。病人经大力牵引或长期卧床治疗后,应严格遵医嘱佩戴腰围下地,以巩固治疗效果。而当病情减轻,症状消失后,则不应对腰围产生依赖感,应及时取下腰围,加强自身腰背肌锻炼,以自身肌肉力量加强对腰椎的支撑和保护作用。否则,长期无原则佩戴腰围会使腰背肌肉发生失用性萎缩及关节强直,病人会出现离不开腰围,否则症状加重的现象,这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有害无益。
选择腰围的规格与病人体型相适应,一般上至下肋弓,下至髂嵴下,后侧不宜过分前凸,前方也不宜束扎过紧,应保持腰椎良好的生理曲度。如腰围规格不当,不仅病人佩戴后会产生不适,而且,也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