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某某,女,5岁,在京河南人,初诊时间:2013年10月9日。
主诉:发热2天余。
国庆节旅游归来出现发热咽痛,体温最高可达39.6℃,就诊于大兴区医院,查血常规:WBC 14.86×109/L,给予头孢类抗生素,清热退烧、化痰止咳类中成药,以及以升降散为基本方加减的汤剂,效果不著,咳嗽不减、汗不出、咽痛不减,每于午后、夜半出现发烧。刻下症见:发热恶寒、体温38.7℃,咳嗽咽痛、白色黏痰、质稀量少,纳食可、夜眠差,舌淡红、苔白,脉浮细。处方如下:
炙附子12g(先煎)、干姜15g、大枣18g、桔梗6g、陈皮6g,2剂,水煎服,每天4次,每次30ml。
服药2次后,微微汗出、发热减退,体温维持在36.4-37.3℃,咳嗽咽痛如常。
10月10日晚2时许,突然打来电话,其母代诉发热又作,体温达39.3℃,神志清晰,嘱曰家人不要紧张,温服原来煎好的汤药50ml,可用酒精擦浴,禁用冰袋冰伏、凉水擦拭;若仍不能退热,考虑使用泰诺林。30分钟后,再次打来电话,周身汗出、发热消除,体温36.4℃,未使用其他药物。
10月11日,体温平稳、咳嗽咽痛减轻,其母怕晚间再次出现发热,遂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查胸部X片:肺纹理增粗,血常规:WBC 11.42?×109/L,建议输液抗炎治疗,口服抗菌素、退热药。其母予以拒绝,继续服用上方治疗。11日晚没有出现发热,12日自觉孩子精神较佳,咳嗽咽痛消除。遂停用所有药物,建议清淡饮食,不能吃肉、粘滑食物,随访至今,未再次出现发热咳嗽。
按语:发热是正邪相争的表现。正气充足,邪气亢盛,正邪交争越激烈,热势越高,病情最为凶险;不过此时也是祛病的最好时机,若能及时帮正气一把儿,因势利导、驱邪达表,周身汗出、阴阳调和,高热自然而退。因为中医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汗出是阴阳协调、引邪达表的表现。此孩便是明证,不过发热之时,幸好神志清晰,否则不可耽搁,应立即前往医院、积极就医。
请注意!!!若您也出现这种情况,请不要模仿、立即就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