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月子病?
月子病是指妇女在生产(含小产、人流)之后受到外邪侵袭而引起的各种疾患的统称,在月子里没有治愈而留下的病症。妇女在生产后,因筋骨腠理大开,身体虚弱,内外空疏,如果此时不慎使风寒侵入,或大怒大悲,或过多房事,都能引起月子病。也叫产后风湿,月间病。
月子病病因有哪些?
主要与风、寒、湿、瘀、虚有关。
1、因过度悲伤忧虑、迎风哭泣、情绪忧郁,容易引起肝气郁结,导致气血不畅,气血受滞容易失去营养,不慎风邪可以侵入,此月子病的临床反应症状是:怕冷,怕风,双目失明、视物不清(散光)眼睛及眼眶疼痛、偏头痛、精神恍惚、忧郁症。活动关节疼痛之外还伴有麻木,抽搐,胀痛等因素。
2、妇女在月子里筋骨腠理之门大开,气血虚弱,内外空虚,不慎风寒湿邪侵入,此月子病在临床症状是:肢体麻木、屈伸不利、头痛、昏眩、肿胀、木纳、食少乏味、小便涩少、浑身怕冷,怕风,出虚汗,活动关节疼痛,遇冷,遇风疼痛症状加重,好着衣,严重的病人夏热天穿棉衣,中医理论为"寒邪入骨"。它难治的一个原因是:妇女在月子里100天一个自然恢复期,筋骨与腠理一个合闭,可以把风湿寒邪包入体内,不得排出,病邪长期滞留于体内,损坏腠理与筋骨组织,导致严重的筋骨病。部分患者身体较为健壮,产后受风、寒、湿等侵入时,由于抵抗力较强,当时不出现症状,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阳气的不断下降,潜伏的疾病开始表现出来,此时,已与产后相隔数年甚至数十年,但是仍属于月子病范畴。
3、因产后失血过多导致的贫血,宫内淤血,造成体虚,头晕,腹痛,腰痛等月子病。
4、妇女在月子里禁行房事,过多房事伤阴、伤精,阴精两亏导致筋骨空虚,风邪可乘虚侵入,它的主要临床症状:除了怕冷怕风,关节疼痛外,主要是浑身沉重,无力,腰酸困疼痛,不耐疲劳,部分病人伴有风湿很类风湿症状。
由于月子病非常难以治愈,只有在产后百天内比较容易治疗,因此,女性一旦在月子里患病就要及时的治疗,不然落下月子病,虽然不是不能治愈,但是治疗难度却非常大。
月子病如何治疗?
一、急性病进行抗感染治疗
如有的产妇产后发热持续不退,就必须查明原因,警惕体内可能存在的感染病灶,如盆腔炎、子宫内膜炎、乳腺炎、会阴侧切伤口或剖腹产伤口炎症等等,一旦确诊,就应及时进行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假如自己不以为然,误认为一般伤风感冒而不及时就医,使炎症蔓延扩散或变成慢性病灶,病程就容易迁移,甚至久治不愈。
二、怕风、怕冷和寒凉,疼痛等症状的针灸治疗
月子病所致的怕风、寒凉、疼痛是因为风邪、寒邪、湿邪、瘀血侵袭经络,导致气血不通,引起肢体关节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寒凉等症状。这类疼痛类的疾病用针、艾灸并用再合适不过了。针灸起到了温经通脉、行气活血、散寒瘀止痛等作用。
治疗上选用的穴位以大椎、腰阳关、至阳、足三里、中脘、神阙、关元、气海、三阴交等为主穴,根据所伴有的症状进行加减穴位,针灸并用,以温针为主,治疗后以生物陶瓷烫熨热敷腹部为辅。根据病情及治疗的进度配合拔罐、局部穴位推拿等治疗。
临床上根据其病因的不同进行增减穴位
1、以寒邪盛为主症的:
临床表现:四肢关节及腰背部酸痛,痛有定处,怕寒、得热痛减,遇寒加重,舌苔薄白,脉弦紧。
处方:肾俞、阳陵泉、丰隆、腰阳关、至阳、神阙、关元、气海、三阴交。
功用:培补肾阳,驱散寒邪。
操作:常规操作,神阙穴以隔姜隔盐灸,关元、丰隆、阳陵泉、三阴交用温针灸。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2、以风邪盛为主症的:
临床表现:关节及腰背部酸痛,游走不定,尤以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为主,怕风,或兼有寒热,舌苔白腻,脉浮滑。
处方:血海、风市、膈腧、阳池、阳溪、昆仑、关元、气海、至阳。
功用:疏风散邪,养血活血。
操作:常规操作,血海、风市、关元、气海用温针灸,阳池、阳溪用泻法,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3、以湿邪盛为主症的:
临床表现:全身酸痛,重着不移,下肢膝关节以下为甚,每遇阴雨风冷天气加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功用:健脾化湿,散寒化湿。
操作:常规操作,以上穴位重用灸法,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4、以瘀血盛为主症的: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酸痛,腰部肌肉以刺痛为主,得温痛减,舌苔有瘀斑,舌下有青筋,脉沉涩。
功用:活血化瘀,温经通脉。
操作:常规操作,次s、膈腧穴针灸后放血治疗,其余各穴重用灸法。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