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5岁的邱大姐经常感到乏力,多汗,特别怕冷,睡眠不好,有时感到头晕、胸闷、心悸、还觉得上腹饱胀,皮肤上经常有游走不定的烧灼感等诸多不适症状。
“这样的病症已经困扰了我近两年!我去过好多个医院,反反复复做检查,接受了各种治疗,吃了很多的药,钱花了不少,就是查不出毛病来……”
这样的患者在心理门诊中非常常见。他们对躯体症状高度关注,认为自己一定有什么大病,只是查不出来。其实,他们所犯的是神经症范畴中的一种疾病――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类障碍的总称,属于神经症中较常见的一种。病人反复求医,反复向医生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进行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即使医生对其症状并无躯体基础再三解释;也有的患者有时存在某种躯体疾病,但其所患躯体疾病并不能解释其症状的性质和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先占观念。
导致躯体形式障碍的原因是多层次的的。遗传易感素质,心理社会因素中的述情障碍、潜意识获益等都在疾病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患者中大部分病前有一定的压力或应激事件,由于情绪的感受和表述上有障碍,情绪不能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于是转而用“器官语言”释放,就表现为器官和躯体上的各种各样的不适。躯体症状可以在潜意识中为患者提供两种好处,一是通过躯体症状宣泄缓解情绪冲突;二是通过患病角色,可以回避应该承担的责任,并获得关心和照顾,当然这些心理过程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医学检查结果常使患者失望,医患双方对症状的理解不一和治疗无效,易引起医患关系问题。
在ICD-10中,躯体形式障碍包括了5个亚型;其中4个最为主要。
1.躯体化障碍 这种类型的躯体形式障碍经常伴有变化多样的躯体不适症状。这些症状又往往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和器官,最常见的是胃肠道不适(如疼痛、打嗝、返酸、恶心、呕吐等),异常的皮肤感觉(如瘙痒、刺痛、麻木、酸痛等),常存在明显的抑郁和焦虑。常为慢性波动性病程。
2.疑病症
以疑病观念为主要临床表现,即持续存在的先占观念,患者担心或相信自己患严重躯体疾病,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反复看病、频繁换医生、重复做检查。伴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常为慢性波动性病程。
3.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
患有这种病的患者往往会有心悸、出汗、脸红等症状,常常有部位不定的疼痛、烧灼感、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常见的有胃肠神经症和心脏神经症。胃肠神经症在胃镜检查中往往会显示“浅表性胃炎”,但消化科的常规治疗不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心脏神经症的患者长期胸闷、心悸、胸痛,但心电图甚至冠脉造影等都检查不出问题来,患者长期辗转于消化科、心内科,成为“看不好的病人”。
4.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是一种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碍予以合理解释的持续、严重的疼痛。情绪冲突或心理社会问题直接导致了疼痛的发生,经过检查未发现相应主诉的躯体病变。患者声称疼痛剧烈,但可能缺少器质性疼痛时所伴有的那些生理反应。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患者主诉最多的是头痛、腰背痛及不典型的面部疼痛,疼痛的时间、性质、部位常常变化。
据统计,在综合性医院中,有“躯体化形式障碍”的约占门诊病人的20%,占住院病人的30%。因此,如果患者症状繁多、反复就诊、反复检查无结果时,应去心理科就诊才更有得到有效和准确诊疗的机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