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甲状腺炎高热是病毒感染后,甲状腺滤泡破坏,大量甲状腺素释放外逸,使代谢率增高,大量产热所致。临床常用解热止痛药和糖皮质激素治疗,不但副作用多,而且容易引起反跳和复发。近年来,我们应用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亚甲炎高热,收到较好疗效。今小结汇报如下:
一、一般资料:
1、诊断标准:本组病例均符合陈灏珠主编《内科学》第四版教材中亚急性甲状腺炎诊断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全身症状:畏冷发热,体温在38.5℃以上,伴全身酸痛,汗出不解,乏力倦怠,食欲下降;②甲状腺肿大疼痛,局部扪及结节,触痛明显,咽喉阻塞或疼痛;③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增块,大于50mm/小时,约有2/3的病人大于100mm/小时;④T3、T4或FT3、FT4呈“升高_→降低→正常”动态变化;而甲状腺摄碘率明显降低,二者分离现象显著,随着病情好转而逐渐恢复正常;⑤抗甲状腺球蛋白及抗甲状腺微粒抗体阳性。
2、本组病人女性56例,男性12例;年龄最大为55岁,最小为18岁;以30一50岁为多,占61例。就诊时间均在发病后7―20天左右;有2例多次反复达2个月后来诊。
二、治疗方法:
1、内科一般常规护理:①注意休息,适当饮水;②给予容易消化的半流饮食;③忌食海鲜或高碘饮食。
2、中药内服方:
青蒿10克 黄芩10克板兰根15克 大青叶10克 竹叶10克 牛蒡子10克 生石膏30―60克 夏枯草15克 浙贝母6克 僵蚕10克连翘15克 甘草3克。
加减:心烦寐欠加麦冬、栀子各10克;口干汗多加葛根1 5克,牡丹皮10克;咳嗽多痰加杏仁,前胡各10克;结节肿痛不消加赤芍,郁金各10克;恶心呕吐加法半夏、陈皮各lO克。
服法:每日l剂,水煎两次混合后分2至3次口服。高热不退或病情严重时可以日服2剂。
3、少数病人有临时应用鱼腥草注射液50毫升加入5%GNS25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心得安10毫克,每日3次口服;甲状腺片20毫克或L―T4 50微克,每日1―2次口服。
三、治疗结果:
68例病人,三天内体温降至正常者53例;另有13例都在第五天体温降至正常;各项检查逐渐恢复,血沉一般在第五天开始下降,半个月左右降至正常。
四、病案举例:
黄某,女,45岁,住院号:191921,1998年4月21日以颈前部肿痛阻塞伴高热半个月为主诉入院。查体:T 41.2℃,P 140次/分,R 24次/分,BP 120/70mmHg,甲状腺Ⅲ℃肿大质硬,有多个结节,触痛明显,血沉103mnl/小时;WBC 9.4×109/L,N O.656 L O.255;F仍7.3 FT 4>58.1pmol/L’IGA 66%;MCA 39%;B超示双侧甲状腺增大,回声增粗增强不均;FL-q"’报告甲状腺形态失常,轮廓不清,放射性分布明显减低;同位素测定3小时6%,24小时4%。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予以蒿芩清胆汤加减基本方,每日1剂;鱼腥草注射液100毫升加5%GS 500毫升中静滴,当日夜间体温降至37.5℃,第2日以后体温降至正常,中药处方随证加减,加用L―T 4 50微克每日1次,肿痛消失,于5月2日血沉降至21删小时,5月6日痊愈出院。目前随访,未见复发。
五、讨论:
亚甲炎属于中医学的“石瘿"范畴,古代多用海藻玉壶汤之类,初期发热肿痛之症,并不适用。我们根据祖国医学关于少阳经脉循行颈前项下,为人体之半表半里,气血运行之枢纽的理论,推演出风热外犯,邪入少阳则见畏冷发热,寒热往来;表邪未罢故全身酸痛,里热已炽则汗出不解;气机不和故胸脘痞闷,食欲下降;痰瘀交阻,郁滞经脉则颈项肿痛;邪热留恋而呈朝轻暮重之势的病机,采用清代名医俞根初先生《重订通俗伤寒论》中的蒿芩清胆汤加减,以青蒿、黄芩、竹叶清透少阳邪热;牛蒡子,夏枯草清泄三焦郁火;配合浙贝、僵蚕软坚散结,生石膏清热泻火;麦冬、栀子清热除烦,葛根、丹皮生津止渴;杏仁,前胡利咽止咳,赤芍、郁金凉血散邪,法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止呕,更重用大青叶、板兰根、连翘增强抗病毒作用,使邪热退,高热除,肿痛消,郁结散,治疗亚甲炎高热肿痛,效果显著。既可避免解热止痛药的发汗虚脱,胃肠道反应,又能防止应用强的松等糖皮质激素引起的反跳复发,可供同道临床验证使用。
本文和邱晓萍主任合作撰写。承蒙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专家张]珍教授指导。初始总结16例于1998年11月16日参加福建省中医内科学术会议交流,刊登在中医文献杂志2001年第1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