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常参与科室间会诊,病人多是危重患者,发现在这些危重患者的治疗措施中往往没有对病人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或营养支持不足。近几年,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越来越受到重视。营养不良会导致患病率、死亡率升高,延缓病人康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延长住院时间;营养不良在住院病人中的发生率高达80%。随着临床营养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技术的进步,营养治疗已被广泛用于临床。所以各临床医生应重视危重病人的营养补充。
营养不良原因:据统计,住院病人的营养不良发生率为30-80%,可发生于临床任何一个科室。营养不良的原因包括营养摄入减少,营养需求增加和营养吸收或利用障碍。临床常见于创伤、感染、休克、烧伤、应激及持续高热等引起应激激素、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的释放导致机体高分解代谢,葡萄糖利用障碍,酮体生成,瘦体组织(LBM)分解。像腹部外科不能进食、大手术后的肿瘤病人,严重的复合伤、多发的肢体骨折病人、脑卒中和严重颅脑损伤或并发感染的病人、肺部严重感染、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病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00%。肾移植、肾病急性期、需要血液透析的病人以及风湿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病人均可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的危害:机体免疫功能障碍,组织分解增加,躯体各部肌肉无力,心、肺功能障碍,小肠上皮结构改变而粘膜屏障破坏致菌群易位、营养吸收障碍,病人情感淡漠或抑郁,从而出现相应疾病的并发症如持续的高热、骨折不愈合、慢性骨髓炎、腹腔脓肿、吻合口瘘的发生,延缓病人康复时间,增加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甚或病人的死亡率增加。
营养支持途径与选择:首选肠内营养(EN),但在胃肠功能不安全的情况下选择肠外营养(PN)。二者各有优缺点,有时需要二者的结合应用。中华医学会重症分会营养指南指导意见;重症病人常合并代谢紊乱与营养不良,需要给予营养支持;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应尽早开始,只要胃肠道解剖与功能允许,并能安全使用,条件允许时应尽早开始肠内营养;任何原因导致胃肠道不能使用或应用不足,应考虑肠外营养或联合应用肠内营养。
近年来,一系列相关研究表明,某些营养物质具有免疫药理作用,添加这些特定营养素,如谷氨酰胺、精氨酸、ω-3 脂肪酸( 或鱼油 )、核苷和核苷酸等,不仅能防治营养缺乏,而且能以特定方式刺激免疫细胞增强应答功能,维持正常、适度的免疫反应,调控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减轻有害或过度的炎症反应,维持肠屏障功能,这一新概念被称之为营养药理学或免疫营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