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证特点:热证为主,传遍迅速。
小儿外感发热当属温病范畴。小儿容易发热责之小儿本身的生理病理特点,正如《诸病源候论》所云:“小儿气血未充,肌肤脆弱,若将养失宜,寒温失度,腠理虚开,即为风所中”。说明小儿容易为外邪所侵。外邪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小儿因外感风寒者并非少数,但风寒证仅表现在病初阶段,小儿为少阳之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故疾病传变迅速,风寒之邪很快入里化热。加之小儿不会诉说不适,使家长难于早期发现异常,故当小儿发热时才来就诊。同时小儿“阳常有余”,诸邪极易化热,正如叶天士在《幼科要略》中说:“六淫之邪皆从火化,饮食停留郁蒸变热。”故临床以阳证热证居多。小儿发病容易,传遍迅速,故发病后很快即表现卫气营甚至血分同病的症候。
(二)论治特点:截断扭转,卫气营血同治。
正因为小儿发病容易,传遍迅速,故治疗上不能因循“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元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提出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时应采用“截断扭转”的办法。即在发热早期在使用解表清热的同时,要善顾气营,防止病邪进一步深入,这样更能体现出中医“治未病”的特点。安老师常说:“留得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机”。小儿阴常不足,又热为阳邪,易伤人体阴津,故小儿在罹患热性病时,更容易出现阴虚津亏的现象。所以在治疗小儿热性病时应该及早注意护阴养阴。
(三):方药特点:辛凉为主,佐以甘寒,顾护阴液。
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时,临床总结出经验方。药物有:银花、连翘、黄芩、知母、玄参、生石膏、芥穗、薄荷、青蒿、丹皮、地骨皮、芦茅根及羚羊角。其中银翘散加减可清卫分热,黄芩可入六经清热解毒燥湿,大量现代医学研究已证实中药里的清热解毒药物多具有抗病毒及抗细菌作用。石膏和知母是《伤寒论》名方白虎汤之君臣两药,千百年来被无数医家病患证实为退热良方,主清气分热。方中青蒿多用于清虚热,发热初期即使用,认为该药清热透络,能引深伏之邪外出。羚羊角粉清热解毒,平肝熄风,尤适于小儿热极生风,高热惊厥者。尤其方中芥穗为仅有的一味辛温药,安老师认为该药发散表邪,甘缓不峻,与诸多辛凉之药相伍,发汗而无伤阴之弊。在常用方基础上,同时注意随证加减。如咽痛或扁桃体肿大,加炒牛蒡子清热利咽;若大便干,加枳壳通腑消积;若腹痛,无呕吐腹泻,加生白芍和炙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四)典型医案:
病例一 患儿李某,女,5岁10月,于2009年4月10日就诊,就诊前一天发热,体温39.3,恶寒,当天晨起体温38.5℃,鼻塞,咽不适,有痰,大便干如球。查体:咽红,舌尖红苔白。心肺(-)化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断:外感发热。辩证:风寒袭表入里化热,肺胃同病。治法:疏风清热,表里同治。方药:银花10g,连翘10g,黄芩10g,知母6g,玄参6g,生石膏24g,芥穗6g,薄荷6g,丹皮10g,地骨皮10g,青蒿10g,杏仁10g,前胡10g,羚羊角粉。四剂,水煎服,每日一剂。2个月后又因它病来就诊时诉服上方2剂体温完全正常。
按语:现代医学认为小儿上呼吸道感染90%是由病毒感染所致,抗生素治疗无效。治疗外感发热时采用“截断扭转”法,即在外感发热早期就截断卫气营血的传变,同时强调“留得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机”。针对该例患儿在使用银翘白虎汤清卫、气分热的同时,投以大量的甘寒药物如玄参、青蒿、丹皮、地骨皮、羚羊角粉来滋阴清热以固护患儿阴津。认为这样更能体现出中医“治未病”的特点。
病例二 患儿刘某,男,2岁8月。于2009年6月23日就诊,家长带诉发热3天,体温最高39.3℃,舌起泡,流涎,3天未进食,大便干。查体:咽充血,口腔粘膜可见疱疹,足底可见红色疹,心肺(-)。诊断:手足口病。辩证:风热夹湿,肺胃同病。治法:清热解毒,疏风化湿。方药:银花10g,连翘10g,黄芩10g,知母6g,玄参6g,生石膏20g,青蒿10g,薄荷6g,炒苡仁10g,枳壳6g,丹皮10g,地骨皮10g。4剂,羚羊角胶囊。服药2剂后皮疹完全消失,体温正常。
按语:手足口病是儿科常见的传染病。夏季多发,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致病。婴幼儿为高发人群。临床表现轻型为发热和手、足、口腔、肛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重型可表现为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甚至死亡。中医认为该病属于“温病”范畴。热、毒、湿是主要病理环节。故治疗主要采用清热解毒利湿的方法。投以银翘白虎汤清卫分、气分热,并用清营凉血之品截断扭转病势。炒苡仁清热利湿,枳壳通腑泻热。
病例三 刘某,女,9岁。于2010年2月12日就诊,发热6天,咳嗽,流涕,打喷嚏,痰多,夜咳不重,大便稀,日行2次。血常规:WBC2×109/L,CRP<1。胸片:支气管周围炎。西医诊断:支气管周围炎。中医诊断:肺炎喘嗽。辩证:风热犯肺,清肃失常。治法:宣肺清热,化痰止咳。方药:炙麻黄5g,杏仁10g,知母6g,生石膏24g,黄芩10g,桑白皮10g,地骨皮10g,丹皮10g,青蒿10g,白薇10g,葶苈子6g,苏子6g,生山药10g,陈皮6g,仙鹤草10g,百部10g。4剂。于2010年2月20日复诊,服药2剂后热退,咳嗽减轻,流涕,有痰,夜不咳嗽,大便干,纳食少。查体:咽略红,舌质红苔花剥,心肺腹检查未见异常.治法:继拟清肺化痰。方药:白菊花10g,芦茅根各10g,黄芩10g,知母6g,桑白皮10g,地骨皮10g,葶苈子6g,苏子6g,青黛蛤粉各6g,白果10g,仙鹤草10g,百部10g,4剂。
按语:该例患儿发热6天体温不退,伴有咳嗽,大便稀。外周血象白细胞低,胸片提示支气管周围炎,考虑为病毒感染所致。中医属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证。用麻杏石甘汤合泻白散加减宣肺清热,降气化痰。用知母、丹皮、地骨皮、青蒿、白薇等药既能清热,又可防久热伤阴。同时顾护患儿脾胃,加山药陈皮健脾止泻。就诊次日即逢春节假期,节后就诊时诉服药2剂后热退,咳嗽为主,同时仍有打喷嚏,流涕等表证,故用茅菊汤疏风清热;泻白散加减清泻肺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