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生后能否健康成长,注意保育是其决定性的因素之一。孙思邈说:“夫民生之道,莫不养小为大,若无于小, 卒不成大。”(《千金要方》)。说明小儿时期的健康情况奠定了一生的基础。因而注意小儿保育是预防疾病的关键。
1.重视初生儿的护理
小儿初生,刚刚脱离母体, 最宜谨慎护理。这是因为婴儿出生以后,从胎内的环境转变为胎外的环境,在生理上起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初生儿来说,无论呼吸,饮食和气候寒温的适应,都是一个新的问题。所以需要给予很好地护理,使其能够逐渐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2.正确的哺乳与饮食
小儿生后,全赖母乳之养。古人“乳食,儿之赖以养命者也”的说法,可见正确地哺乳以及营养全面的饮食对于促使小儿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婴儿时期所需要的营养成份绝大部分来自母乳或其它乳类。哺乳婴儿时首要的问题是定时、定量,贵在有节。过饥则营养不足,日久影响其生长发育。过饱则伤害肠胃发生呕泻, 久则形成积滞。小儿每日乳量的多少因人而异。《千金要方》说:“视儿饥饱节度, 知一日中儿乳而足以为常”。这里所说的“常” 就是指小儿每日所需要的乳量。根据这个常度加以调节,以适应婴儿的需要。
乳母的健康状况对乳儿有很大的影响。《证治淮绳》说:“凡乳母者,血气为乳汁也。” 所以,“母有热以乳儿,令变黄不能食。母醉以乳儿,以身热腹满”, “怀孕乳儿,致令黄瘦,腹大脚软”。说明乳母与小儿休戚相关,调整乳母的饮食起居对于预防小儿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在哺乳方法上提出“小儿啼未定,气息不调,母不可乳饮儿,盖恐乳不得下,停滞胸腑,则为呕吐”(《证治淮绳》)。睡眠时哺乳应“乳母当以臂枕之,令乳与儿头平,乃乳之,令儿不噎。”(《千金要方》)。这些哺乳常识在今天仍不失其指导意义。
随着小儿的成长, 饮食成份由母乳逐渐过渡至以食物为主,以适应其生长发育的需要。过早或过迟地添加辅食都能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故《千金要方》指出:“儿哺早者,儿不胜谷气,令生病,头面身体喜生疮,愈而复发,令儿度跄蜒! 一般在四至六个月以后的小儿应逐渐添加辅食,如稀粥、米粉、菜泥等。周岁以后应逐渐断乳。《阎氏小儿方论》说:“半岁以后,宜煎陈米稀粥,取粥而时时与之,十月之后, 渐于稠粥烂饭以助中气,自然易养少病。”这是因为哺乳时过长,乳中的营养成份不足以供给小儿需要,容易发生营养缺乏。而及时增加辅食则可强其中气,使小儿获得全面而丰富的营养。
小儿断乳之后,饮食五味便成为其获得营养的主要来源。这对小儿胃肠来说是一个新的变化。且小儿饮食无节,不知饥饱,每易损伤脾胃发生吐泻、积滞。因此饮食一定要加以节制。《育婴家秘》说:“至于能食,尤当节之,不可以纵其所好,以快其心,因而致病多矣。”只有节制饮食,才能保证脾胃的健运功能而脾胃功能的健运,则是生化气血、促使小儿生长发育,预防病邪侵袭的基础。俗谚所谓“若要小儿安,常受三分饥与寒”, 也即是小儿饮食不能过量,不可过饱,衣着不要太厚太暖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同时要教育小儿不要养成偏食的习惯。饮食要全面合理,以保证有充足的营养精微。全面合理的饮食是指饮食品种的普通化、规律化、系统化,包括一定份量的动植物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我们知道,各种瘦肉、禽蛋都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和其它营养成分,各种蔬菜除含有多最的维生素、纤维素外,所含的叶酸也较多,对婴幼儿特别重要,这都是小儿生长发育所必须的。由于加食蔬菜,可促进营养成份在肠道中的吸收,保持大便通畅。因此要教育小儿养成爱吃青菜的习惯。正如朱丹溪说:“只与熟菜白粥,非唯无病,且不纵口可以养德”。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蔬菜对小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意义。食物要选择清淡可口而容易消化之品,不要过食酸咸甘甜及荤腥辛辣或未熟之饭菜。尤其对于某些体质异常的小儿,更须注意饮食,以防止由于饮食不当而诱发疾病。
3.适应四时, 调节寒温
小儿肌肤柔嫩,气血未盛,卫气不固,对于气候的适应能力较差。容易受风、寒、暑、热的影响和病邪的侵袭。所以应适四时气侯的变化,随天气的寒温增减衣服。《诸病源候论》说:“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很弱,……不可以春夏卒减其衣,令中风寒。”即是说,小儿衣着过厚使腠理开泄多汗,致令表虚易为风邪所伤。穿衣过少则不足以抵御风寒亦能感邪为病。应该作到“寒不犯寒,热不犯热,常如春气温和时,以长养儿之身体。”
在适应四时气候的变化,调节寒温的具体方法上提出:背要暖,若背受风寒,伤儿肺俞容易发生发热、恶寒、咳嗽。腹要暖,若腹部受冷,能影响小儿受纳运动之机,发生腹痛,肠鸣、呕吐、泄泻。足膝要暖,若足膝受冷,则影响脾胃,容易发生伤风、冷泄。头要凉,乃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海,热则头面汗泄,易成头疮目疾。这些是根据脏腑、腹背、头足的阴阳属性,在调节寒温方面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4.进行极炼, 增强体质
小儿时期进行适当的游戏、运动加强锻炼是促使小儿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的好方法。古代医家很早就注意到大自然中日光、新鲜空气对小儿健康的积极作用。提倡从小开始进行锻炼,增强耐风寒的能力。如《诸病源候论》说:“宜时见风日,若都不见风日,则令肌肤脆软,便易伤损。凡天和日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抱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硬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但这种耐风寒能力的锻炼,只能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如鲁伯嗣:“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不可以春夏卒减其衣,否则令中风寒。所以从秋习之者,以渐稍寒,为此则必耐寒”。待儿渐长则应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以使其筋骨坚强,呼吸畅利,饮食增加。但由于小儿缺乏生活经验,对日常生活中某些危险事物没有识辨能力,所以要注意安全,防止意外损伤。游戏活动的内容应当生动活泼,以适合小儿的心理为原则,使小儿身心健康成长。
5.讲究卫生、保持清洁
小儿时期许多疾病,诸如胃肠疾患、虫症、皮肤疮疡等都与不良的卫生习惯有关。《奇效良方》指出:“脏腑不实,脾胃俱虚,杂食生冷甘肥油腻等物,或食瓜果马畜兽内脏,遗留诸虫子类而生。”可见古人已经认识到虫证的发生是由于吞食了“诸虫子类”的结果。同时还注意到脏腑功能的强弱影响着诸虫的繁殖滋长。“脏腑强实,则不能为害;若脏腑虚弱,则随虫所动而生焉”。告诫人们在预防诸虫感染方面,既不可杂食生冷瓜果及未熟之肉类,又要保持旺盛的脏腑功能。
经常洗浴是保持皮肤清洁,免除病患一种好方法。《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指出“儿自生后,须依时洗浴,以去垢污……若都不洗浴,则皮皱毛落,多生疥疮。” 并根、小儿肌肤娇嫩,腠理不密的特点提出洗浴时水温应是“不冷不热”、“适寒温用之”。应在“无风密室”以避免感冒风寒, 时间也不可过长。
6.药治审慎, 勿伐生气
小儿形体娇嫩、气血未充。其“五胜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具有“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故临症施治尤宜审慎。小儿胃肠易为药物所伤,故陈飞霞说:“盖无情草木,气味不纯,原非娇嫩者所宜。”《小儿药证直诀》说:“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昊鞠通说:“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若调治少乖,脾胃一伤,健运失灵则乳食精微无由纳化输布, 气血津液生化无源,势必影响儿之健康。在小儿患病非药不可时,也应本着“中病即止,不可过剂”,立方遣药以“轻可去实”为其原则。防止滥用大苦大寒、大辛大热和有毒的药物,以伐小儿生生之气。谨防一伤于病,再伤于药的错误发生。
总之, 中医小儿防病保健是一门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古老而又有现实意义的科学。它重视内外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采用调整小儿机体内环境的方法来加强机体的抗病机能,适应四时,调节寒温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