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颅-颈交界区畸形?
颅-颈交界区又称为枕骨大孔区或寰、枕区,是指头颅和颈椎的过渡区域,具体指的是枕骨大孔周围的枕骨、寰椎(第一颈椎)以及枢椎(第二颈椎)区域的统称。颅-颈交界区畸形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主要指的是发生在颅-颈交界区的先天性骨性畸形,同时累及神经结构。由于先天性的骨性畸形和后天逐步发生的复杂病理变化,患者常常最终出现了寰、枢椎脱位,而导致延髓和上颈髓的受压,表现以四肢运动、感觉功能受损为主的疾病症状。该病虽然在临床上比较少见,但严重者可以压迫到延髓、颈髓而产生严重的症状,也常可以伴有椎管内的其他先天性疾病。
二、颅-颈交界区畸形主要包括哪些?
颅-颈交界区畸形包括多种类型的先天畸形,在同一个体中畸形可以单发或多发。其主要包括寰枕畸形、寰枢椎脱位、寰枕融合、颅底凹陷、扁平颅底、颈椎2-3分节不全(融合)、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Chiari畸形)及脊髓空洞等。有时这些畸形并不独立存在,常伴有临近部位的先天性畸形,如寰椎前弓缺如和先天性寰枢椎融合、寰椎枕骨化(寰枕融合)、齿状突不发育或发育不良及先天性颈椎2-3分节不全。这些疾病大体都可以归于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的范围内,这些疾病有着同一类病因、相近的疾病发展过程及相似的症状。然而由于具体的细节不同,其治疗可能有很大的差别。
三、发生了什么样的症状,才需要怀疑这种疾病?
在产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之前,患者可以没有明显的症状或体征。然而,常有一些外貌上的特征:短颈(脖子短)、后发际低(患者在理发时可能被理发师注意到)、斜颈畸形(脖子歪)、面部发育不对称、颈部活动受限(常因患者从小如此,而被忽视)。
病人可以出现枕、颈部及双上肢酸痛、麻木、感觉过敏,上肢的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痛、温觉减退而触觉正常(如可以很好的点钞票,但却容易被热水杯烫伤道起水泡而不知疼痛)。颅-颈交界区畸形又可以压迫椎动脉,影响脑部的血供,出现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晕厥和癫痫发作(抽风)。四肢出现进行性肌力减退,则进一步说明由于延髓、上颈髓腹侧受压已经导致了传导运动功能的锥体束受到损害。此外,颅-颈交界区畸形还可伴有颈肋、隐性脊柱裂、神经根或神经丛分布畸形,可出现臂痛、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短颈畸形可合并脊柱侧弯、高位肩胛骨和蹼状畸形。
四、如何确诊颅-颈交界区畸形?
如果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怀疑此种疾病时,应及时到神经外科就诊。首先,最简单的检查就是到医院拍X线平片。于颈椎常规正、侧位X线平片上可发现颈椎先天发育性畸形的部位与形态,另可加拍斜位及动力性侧位片(中立位、过伸及过屈位),以全面观察颈椎的畸形范围和颈椎的稳定性。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可行颅-颈交界区CT薄层扫描加冠、矢状位及三位重建,确定骨性结构及椎管状态。对伴有脊髓症状合并有椎管狭窄者,应行磁共振检查,明确是否有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及脊髓空洞症。对于怀疑椎动脉异常者,还应加做CTA(CT血管成像)或MRA(磁共振血管成像)或DSA(脑和脊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五、如果确诊患有该疾病后,应如何治疗?
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的自然转归有两种趋势:一种是持续的不稳定,最终导致临床发病;一种是保持相对的稳定,可能终生不发病。后者不需进一步治疗,应保持随访。但应该注意避免颈椎过度活动,防止外伤发生,延缓颈椎退变的进程。对于存在局部结构不稳定和神经压迫症状者,则需要手术治疗,根据情况选择骨窗减压、寰枢椎内固定或枕颈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等。手术的目的就是解除压迫,促进受累神经恢复;植骨融固定,重建枕颈部的稳定性。解除压迫是受累神经恢复的先决条件,植骨融固定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
颅-颈交界区畸形的治疗是神经外科手术的难点之一。交界区域常见的骨结构畸形包括:游离齿状突、齿状突缺如、寰椎后弓缺如,寰椎后弓不连、寰椎枕骨化、寰椎侧块不对称、C2-先天融合,以及枕骨髁和和颅底发育畸形等。这类畸形的存在给手术带来以下难题:①对寰椎后弓缺如或不连,采用常规的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或椎板钩技术造成困难;②对C2-3融合的病例,枢椎的结构发育异常,采用常规的枢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常常遇到困难;③对合并寰椎枕骨化、寰椎侧块发育不良给寰椎后路及前路置钉均造成一定困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