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胶质母细胞瘤(GBM)的标准治疗方案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术后进行放射治疗+替莫唑胺(TMZ)同步放化疗。TMZ是一类非特异性细胞毒性药物,其治疗效果取决于生物标记物--MGMT启动子甲基化程度。在过去的10年,神经肿瘤研究者对胶质瘤生物标记物在病理性血管生成中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德国海登堡大学和德国癌症研究中心WolfgangWick等撰文报告抗胶质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发表在2015年10月的《Neuro-Oncology》在线。
作者指出,病理性血管的分子靶点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轴、整合素、血管生成素、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以及某些细胞内或下游效应器,如蛋白激酶Cβ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抗血管生成治疗除造成肿瘤细胞缺氧损伤和肿瘤细胞能量供应不足以外,临床前实验研究表明抗血管生成治疗可以导致非血管依赖性肿瘤消退,其对肿瘤性前体细胞和非肿瘤性前体细胞的作用有所不同。
抗血管生成治疗在其他肿瘤的临床研究中结果极佳,但在胶质瘤治疗方面的效果不甚满意;包括贝伐单抗阻断VEGF,西仑吉肽抑制整合素,舒尼替尼或西地尼布抑制VEGF受体,伊马替尼或达沙替尼抑制PDGFR,恩扎妥林(Enzastaurin)抑制蛋白激酶C和雷帕霉素、依维莫司或替西罗莫司抑制mTOR。目前对这种现象不能很好地解释。
作者认为,抗血管生成治疗要求临床影像学的诊断标准进行革新和应用功能核磁共振整合技术。作者对分子识别或基于影像学的亚型鉴别、结合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免疫疗法、现行的靶标试验以及改进靶标试验的潜在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具体包括抗血管生成治疗胶质瘤现状及耐药机制、临床试验数据更新、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分子标志物研究进展、抗血管生成治疗与患者相关的种种节点研究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等。
最后,作者提到未来一些新的治疗方式,其中有针对血管生成重要标记物的免疫疗法,比如针对VEGFR2的DC疫苗VXM01,目前在胰腺癌治疗中已经完成了临床试验,可能在治疗胶质瘤也有潜在的价值。
1例右侧颞叶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抗血管生成治疗前后影像学检查对比。A、B. 贝伐单抗治疗前MRI成像;C、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