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宝宝今天推拿了吗?
- 发布于 2011-06-29 10:57 来源:张磊医生
以往在人们的观念中,常常认为推拿仅适用于成年人,殊不知推拿对于您的宝宝既是一种很好的保健方式,亦是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宝宝偏食……”
“宝宝睡觉时很容易惊醒,睡得不香……”
“宝宝,不管白天黑夜总哭,也不知道啥原因……”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针灸推拿科张磊
“宝宝,感冒咳嗽了……”
……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妈妈们诸如此类的唠叨,常常令我们的父母朋友们忧心忡忡,打针输液给小儿带来的痛苦不用说,药物剂量的严格把关,另外汤药和药片都不好吃下去,那么小儿推拿就显得尤为实用。
小儿推拿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可治疗小儿便秘、腹泻、疳积、肌性斜颈、小儿麻痹后遗症、发热、咳嗽、惊风、呕吐等疾病,特点是不用打针吃药,没有副作用,孩子容易接受,疗效明显。其治疗原理是医生根据病情,以不同的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以下简单向爸爸妈妈们介绍一下小儿推拿常用保健手法。
1. 开天门:用两手大拇指指腹自眉心交互推至前发际,推24次,常作为每次推拿的第一个步骤。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可以治疗感冒、发热、头痛、惊风、神疲乏力等症。
2. 推坎宫:用两手大拇指指腹沿眉毛上缘向两侧分推至眉梢,一般分推24次,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二个步骤。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可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目赤痛等症。
3.运太阳:用两手大拇指指腹分别按在两侧颞部太阳穴上,作轻柔缓慢的环形移动,向眼方向运为补,向耳方向运为泻。―般运24次,每运3次后轻轻按一下,常用作每次推拿治疗的第三个步骤。有发汗、止汗、明目醒神等作用。
4. 掐总筋:用大拇指轻轻按掐腕横纹中点,另一手握住患儿手指轻轻摇其腕关节,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四个步骤。有清心火、止惊搐等作用,也可用于口舌生疮、潮热、感冒鼻塞、四肢抽掣等症。
5.分推大横纹:用大拇指指腹自总筋向两侧分推,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五个步骤。有调和气血、止泻痢、除寒热、去腹胀、通二便等作用。可治疗惊风、痫症、昏迷、抽搐、泄泻、痢疾、咳嗽等症。
6. 推大肠:从食指端桡侧,沿食指桡侧缘推至虎口,可清实热、止泄泻,常用以治疗腹泻、消化不良等症。
7.推小肠:小肠穴在小指尺侧缘,主治小便短赤、遗尿、高热不退等症。从指端推向指根为补,从指根推向指端为泻。
8.揉板门:按揉手掌大鱼际部,可健脾化滞,主治呕吐、腹泻、气促、气攻等症。
9.推天河水:推前臂屈侧面中线,有退热、清心、除烦作用,主治诸热惊风、口渴咽干、夜啼、口舌生疮等症。
10.掐十王:掐十指指尖,有开窍醒神作用,主治昏厥、惊风等症。
11.运耳后高骨:耳后高骨指颞骨乳突部,运之可祛风安神。
12.弹山根:用食指弹击鼻根部,至皮肤发红为度。有镇惊开窍作用,主治惊风、鼻塞流涕、晕厥等症。
13.摩腹:用于掌部在腹部作圆周状摩动,着重于中脘、脐中、关元等穴。常用以治疗腹痛、腹胀、腹泻、食积、便秘、小便不通、遗尿等症。
14.拿肚角:拿脐下两旁.有行气止泻作用。用以治疗腹痛、腹泻、腹胀等症。
15. 按利尿穴:利尿穴在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间连线的1/2折点处。按压此穴能解除尿潴留。
16.推脊:由上向下在脊柱正中线上推之。有退热、镇惊作用。
17. 按揉足三里:按揉外膝眼下3寸的足三里穴,可健脾和胃、扶补正气。主治腹痛、腹胀、腹泻、虚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下肢痿软等症。
18.揉涌泉:按揉足心凹陷处。主治呕吐、腹泻、发热等症。
值得注意的是:因小儿皮肤娇嫩,接受刺激较敏感,故不能捏得太紧,作捻动向前,直线进行,不可歪斜,不可捏捏放放。初捏时,患儿常易惊吓而哭吵,多捏几次后,患儿已较习惯。除局部皮肤潮红外,无不良反应,如背部皮肤有损伤应忌捏。皮肤病,有出血倾向或尚未明确诊断的急性病,尤其是疑有外科疾病时,不宜用推拿法治疗。
另外,推拿前应注意保持室内一定温度,夏季要通风,冬季要注意保暖。施术者要将指甲剪短,避免损伤小儿皮肤,造成感染。小儿皮肤娇嫩,推拿时应准备好润滑剂(如滑石粉、松花粉、蛋清等),避免损伤皮肤。推拿时固定好小儿体位,以免小儿躁动时引起外伤,施术者手法切忌粗暴,宜轻快柔和,平稳扎实,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