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可以自愈,这种认识由来已久。《素问・热论》有“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伤寒论》有“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等论述,《伤寒论》398条经文,涉及病自愈的条文达17处之多,令人颇多感触。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潘月丽
1、病之时限与病自愈。疾病有其自身规律,“太阳病”七日,“头痛”可自愈,而“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说明某些疾病,尤其是一些病位浅、病情轻者,在病家正气旺、脏腑和的条件下,完全可以通过自身调节而抗邪外出。比如感冒,因大多为病毒感染,如果能坚持多饮水,多休息,给予必要的物理或药物降温,一般3-5天即可自愈,而无需特殊治疗,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再如幼儿急疹,典型的临床特征是发热3-4天后“热退疹出”,而皮疹未出之前又类似感冒,属于自限性病毒感染性疾病。但是目前不少医生却习惯性给予抗生素、激素,甚至升白细胞药物,不仅浪费资源,增加病人经济负担,更严重的是破坏了机体内环境,延长了病程。《英国医学杂志》曾发表类似文章,认为经大量研究证据表明,最常见的60种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常常是不实施治疗。
2、病之症状与病自愈。
疾病过程中出现某一症状,可能是病将自愈的征象,为此《伤寒论》有诸多论述,如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血丑则愈”;“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虽烦,下利,必自愈”,以及当病人出现“烦而汗出”、“脉数而渴”或妇人伤寒,热入血室,“谵语如见鬼状者”,亦无需治疗,皆为病将自愈的征象。这些均说明,疾病中出现的某些症状,未必是疾病不愈或恶化的表现,许多情况下,反而是疾病将愈的先兆,因此,要求医生不仅会用药治病,而且还能明察疾病向愈的表现,治与不治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其医疗水平。如何明辨这些症状,这就要求医生必须多层次、全方位地认识疾病,必须认真分析病情,而不至无谓的治疗。此所谓“上工治人”、“下工治病”。
3、病之护理与病自愈。
病后护理是疾病痊愈不可缺少的环节,这点《伤寒论》给予充分肯定,如“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以及“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提示疾病治疗,不一定非药不可,有时少予饮水以助发汗,疾病则愈,或仅控制饮食也可治病。这些观点,在当今时代尤显可贵。比如哮喘病人,终日肥甘油腻、腥炸香燥,必然生痰化火,而至疾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因此,病后调护也是治疗疾病的手段之一。
众所周知,“治未病”是中医的治病思想,同样,强调“病可自愈” ,不能过度治疗,也是中医的治病思想。当前,因为诸多因素,许多疾病尤其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常处于过度治疗的局面,因此而导致病情恶化的病例频见于报道,为医者当明鉴,既不能无视疾病,也不能滥施药物,当以疾病自身规律为重,辨病辨证,适当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