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儿科推拿适宜年龄 《幼科推拿秘书・手法同异多寡宜忌辨明秘旨歌》曰:“初生轻指点穴,二三用力方凭,五七十岁推渐深,医家次第神明;一岁定须三百,二周六百何疑年逾二八长大,推拿费力支持,七日十日病方离。” 说明随着小儿年龄的增大,推拿的力度及次数也随之增加。
因此,在保证推拿疗效的前提下,推拿治疗小儿病证有一定的适宜年龄范围。小儿推拿主要适合年龄0~14周岁的儿童,尤以3岁以下者推拿治疗效果最好,且年龄越小疗效越佳。
1、针灸疗法:推拿治疗小儿科疾病时,为加强治疗效果,可配合针灸疗法,起到协同治疗作用。如治疗小儿遗尿时,可配合针刺气海、关元、三阴交、肾俞穴,或艾灸气海、关元、肾俞穴,以温肾止遗。
2、拔罐疗法:拔罐具有温经通络、祛湿逐寒、行气活血及消肿止痛等作用。在治疗儿科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时可配合拔罐疗法,以提高疗效。如治疗小儿外感表证时可配合大椎穴拔罐,以疏风解表。
3、刮痧疗法:刮痧具有开泄腠理、扶正祛邪的功效。如小儿外感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表证时,协同刮痧(如取肺俞、中府等)治疗,可将表邪及时祛除。
4、中药外敷:中药外敷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小儿科疾病的治疗。如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可协同中药外敷(方药:丁香10g,肉蔻10g,吴茱萸10g,煨木香10g,肉桂6g,炒山药10g,苍术10g。将上述药物共研细末,加入蜂蜜,调成糊状,取适量外敷于脐部。),起到健胃消食,补脾止泻,温中散寒之功效。
5、中药内服:中药治疗小儿科病证有较好的疗效。因此,治疗某些小儿慢性病证时可协同中药内服以增强疗效。如治疗小儿疳积症可应用捏脊疗法配合芦荟丸内服,以提高疗效。芦荟丸(组成:芦荟9 g,人参9 g,白术9 g,茯苓9 g,山药9 g,木香9 g,陈皮9 g,青皮9 g,麦芽9 g,神曲9 g,当归9 g,槟榔2枚,麝香少许。)具有益气健脾、消积导滞、养胃通便之功,主治小儿疳积。
1、滑石粉:具有润滑皮肤、干燥除湿之功效,治疗小儿病证时常选用此介质。
2、生姜汁:取姜科植物的根茎,榨取汁液备有。具有温阳散寒、发汗解表之功,治疗外感风寒表证。
3、葱姜水:取葱白和生姜等量,将其切碎、捣烂取汁用。具有通阳解表,温中行气之功效,治疗外感表寒证及里寒证。
4、薄荷水:取鲜或干薄荷叶,浸泡于适量的开水中,在容器内密封24小时后去渣取汁待用。具有清热解表之功效,治疗小儿风热表证。
5、冬青膏:取冬绿油(水杨酸甲酯)与凡士林按1:5混合调匀而成。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之功效,治疗小儿筋伤等病症。
6、红花酒:用红花泡酒,或浸泡在85%医用酒精中,按1:500比例浸泡72小时以上,即可使用。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效,治疗小儿筋伤等病症。
7、按摩乳:主要成分为乳香、没药,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功效,治疗小儿筋伤等病症。
1、手法操作时应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即手法用力宜轻,速度宜快,均匀着力,刚柔相济。
2、手法操作时宜先用轻手法后用重刺激手法,如掐、拿、捏脊等重刺激手法宜最后操作,以免引起患儿哭闹,影响手法操作及治疗效果;施术顺序一般采取先上后下的操作顺序,如先头面、上肢、胸腹,后背腰、下肢、足部。
3、上肢部特定穴,无分男女,均取左手操作。
4、手法操作时间应根据患儿年龄大小、病情轻重、体质强弱而定。如婴幼儿每次操作约5~10分钟,若年龄较大,病程长,病情重,时间可适当延长,但一般不超过20分钟。
5、推拿操作可辨证选用相应的介质,一般都可选用滑石粉,以润滑皮肤,提高疗效。
6、医者应态度和蔼,细心、耐心,认真操作。
7、医者指甲要剪修圆滑,以不触痛患儿皮肤为宜;天气寒冷时,医者先将手搓热,待其手暖时方可操作,以防刺激患儿引起不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