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病,也是一种容易被人忽略的多种心脏疾病的表现状态,由于近20年心脏疾病谱的变化,心力衰竭也逐渐变得隐匿、迁延,无症状性心力衰竭患者占一半甚至更多比例,目前看来早期70%以上的预防治疗工作应该在住院治疗之外,而这段时间患者往往不知情也不重视;大医院收治症状性心衰患者已经很吃力,床位非常紧张,而对院外这些患病人群往往难有精力和渠道去关注;我国现阶段基层医院技术力量薄弱,获信任程度差,社会上医学科普教育是空白,因此有关心力衰竭大医院主导下的基层医院管理以及科普教育非常有必要普及。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内科郝恩魁
首先我们简单阐述心力衰竭机理,心脏是一个泵,负责运送血液循环到全身,分秒不息,因此心脏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器官,因此一旦心脏功能不能提供足够的泵出功能,心力衰竭就会发生。目前我国最多引发心力衰竭的心脏疾病是冠心病,最新数据约达到70%-80%,而这其中心肌梗死发生率超过60%,这些病人的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率也达到60%及40%以上,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心脏供应血管的狭窄和闭塞,造成心肌的损伤而导致心力衰竭。
心脏是人体的唯一器官,不像肺脏、肾脏等器官有双侧器官以备用,因此心力衰竭初次发作往往来势汹汹,场面凶险。目前最近10年的心血管医学发展也体现在这些急性、初次发作的心力衰竭的抢救上,比如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冠状动脉搭桥术、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抢救了无数冠心病病人生命,通过这些技术,挽救和保存了因冠脉缺血而即将坏死的心肌,也治疗了一部分因急性心肌梗死而诱发的心力衰竭。同时,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新型的抗心力衰竭药物也对初发、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较10年以前有明显的提高。
但也正是这样的技术发展,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数量在近10年来迅速增加,从而使心力衰竭的防治重心也发生了转变,为什么会这样呢?实际上,心脏尽管是单一器官,但它有极强的自适应能力和能力储备力和潜能,一旦它从第一次重大打击恢复过来,它会很快的通过自适应和重塑,以达到“使用寿命”的延长,在这个过程中,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也能生活自理和参加社会活动。现代技术使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由20年前的30%降到目前的1%-5%,也使存活的病人明显增加,这种自适应过程变得普遍,随着人们的寿命进一步增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数量明显增加,住院人数比例也明显增加,心力衰竭的防治重心明显发生转移。
目前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绝大多数是症状性心衰,是心脏功能失去代偿的患者,大多数患者以后还会可能再次发作多次住院治疗的,从症状性心衰第一次发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或类似引起心脏自适应发生事件)到患者发展到终末期,这段时间实际上是很长的,存在很好的治疗窗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