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髌骨软骨软化的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
髌骨软化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最常见的早期表现,也是引起膝关节疼痛的常见原因之一。所谓髌骨软骨的软化,实际上就是髌骨软骨的退行性病变。
在髌骨后面有一层软垫, 这个软垫就是我们常讲的“脆骨”,在髌骨和股骨髁之间起着缓冲的作用。髌骨软骨面因长期慢性损伤,出现软骨肿胀、侵蚀、龟裂、破碎、脱落,后期逐渐形成髌骨及关节其它骨骼的反应性增生,可发展成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据统计,髌骨软化症的发病率高达36.2%,多见于青壮年和老年人,尤其以30岁-4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二、长期磨损退变是髌骨软骨软化的常见原因
为什么髌骨软化症有如此高的发病率呢?这跟髌骨的解剖和功能有关。髌骨位于膝关节的前方,它在膝关节运动,如下蹲、起立和跳跃等动作中起着力量传递和支点的作用,就好比从井内提水时所需的滑车。
同时,髌骨也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主要装置之一。在生活中,膝关节经常需要屈伸运动,髌骨关节面就会与股骨关节面长期相互挤压、摩擦。随着年龄增长,就会造成髌骨软骨损伤,如软骨退变、软化、碎裂、关节面不平滑等,引起膝关节疼痛。尤其是在膝关节屈伸过程中,由于髌股关节压力增加,疼痛还会加剧。
如果在髌骨反复挤压、磨损的同时还伴随其他问题,如有膝关节外伤史,特别是曾有过髌骨骨折或髌骨发育异常,都会大大加快髌骨软骨磨损和退变的速度,症状出现早而且严重。
髌骨软化症患者初期为髌骨下疼痛,开始活动时明显,休息后逐渐消失。患者症状最早出现于半蹲位,由于髌骨面高低不平,在髌骨下可发生摩擦音和磨擦感。随病程延长,髌骨下脂肪垫出现反应性炎性增厚和滑膜炎,从而反复出现关节积液,疼痛程度逐渐加重,以致不能下蹲,上、下阶梯困难,尤以下楼最困难,活动时可能突因疼痛或无力而摔倒。或出现膝关节突然不能屈伸,稍加活动在髌骨下发出清脆响声后又能活动。
三、髌骨软化症多数可通过非手术进行治疗
髌骨本身没有血液和淋巴液供应,所以损伤后恢复很慢,会给治疗带来困难。髌骨软化症的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大多数单纯髌骨软化症病人经保守治疗可以缓解。
髌骨软化症的治疗要根据病变程度与阶段规范进行。对于初次发病或疼痛较轻的患者,可以采用康复锻炼结合理疗的方法。康复方法主要是通过加强股四头肌(大腿前面的肌肉)力量,来提高髌骨的稳定性。以直腿上抬锻练为主,锻炼时可在小腿上绑一个5斤左右的沙袋,要尽量避免增加髌骨负担,减少上下楼梯、深蹲、爬山、跪、跳等运动。如果出现脂肪垫或髌骨周围的软组织反应性炎性增厚或肿胀、疼痛加剧时,可行理疗、中药热敷或按摩,以改善髌骨的血液循环来减轻症状。
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在进行康复锻炼和理疗的同时,可以辅以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如芬必得、扶他林等。近年来,基于对软骨退变的研究,出现了很多直接针对软骨退变和损伤修复的新药,如透明质酸钠关节内注射及氨基葡萄糖软骨素口服,都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
少数症状严重且通过非手术治疗仍不见好转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多采用胫骨结节抬高术,效果虽然也不错,但是手术创伤大、恢复慢,所以许多人不愿意进行手术。
随着关节镜微创手术技术的成熟,现在多数患者可进行关节镜下关节面的清理、钻孔减压、侧方松解。关节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第2天即可下地行走,第4天即可出院,长期有效率在70%左右。
四、保护关节,适当锻炼,预防髌骨软化
髌骨软骨软化和关节损伤有其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关节长期的磨损,关节本身会发生自然退变,这与年龄等因素有关。外因主要有外伤、关节使用不当等对关节造成的损伤。因此,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注意减少对髌骨关节的持续压力,改善软骨的营养,不要让你的髌骨软骨过早变软。
1、主动充分活动关节,要在不负重条件下进行。
如平卧在床上主动伸、屈膝关节。充分活动关节可使髌骨关节面各个部分都受到刺激,滑液营养成分能均匀渗透到软骨组织中去,并能增强关节的润滑作用。
2、防止髌骨关节面持续受压。
屈膝位髌骨所受压力较大,容易损伤关节面。中老年人或平时有膝关节不适的人,不宜登坡度过陡的山或上下较长、较大的台阶。应避免长时间下蹲和反复下蹲起立运动。
3、适当活动锻炼。
有的人患关节病后害怕疼痛,不敢活动,甚至卧床不动,其实这对保护关节并不利,会导致肌肉萎缩、无力,进一步加剧关节的损伤和不稳定。正确、适当地进行锻炼,可以增强肌肉韧带的力量,延缓和减慢关节病的进程。平时既要避免膝关节过度疲劳,又要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总的原则是“休息关节,锻炼肌肉”。游泳和散步是较好的运动方式,既不增加膝关节的负重能力,又能让膝关节四周的肌肉和韧带得到锻炼。
4、膝关节出现不适或膝前疼痛时,要考虑到早期髌骨软化症的可能,要及时治疗,防止关节软骨退变加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