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常出现的一个症状,某些降糖药物如胰岛素、胰岛素促泌剂会增加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危险。低血糖发作可能导致心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心律不齐、心肌缺血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因此防范低血糖的发生是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首先,来看一下低血糖的表现和危害。一般血糖低于2.8mmol/l即可诊为低血糖。临床上低血糖易反复发生,严重者可发生昏迷,有时可危及生命。其中2型糖尿病低血糖发生率较1型糖尿病低。
低血糖的症状主要是由于神经元缺乏葡萄糖所致,血糖下降至2.8~3.0mmol/l时,胰岛素分泌受抑制,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表现为出汗、颤抖、心悸、紧张、焦虑、饥饿、无力、面色苍白、心率加快、四肢冰凉、收缩压轻度升高等。血糖下降至2.5~2.8mmol/l时,大脑皮层受抑制,继而波及皮层下中枢,最后累及延髓。初期表现为精神不集中,思维和语言迟钝,头晕、嗜睡、视物不清、步态不稳,可有幻觉、躁动、易怒、行为怪异等精神症状。皮下层受抑制时可出现躁动不安,甚至强制性惊厥。波及延髓时进入昏迷状态,各种反射消失,如果低血糖持续得不到纠正,常不易逆转甚至死亡。
如果患者出现了低血糖症状,建议如下处理:
1、接受降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当血糖浓度骤降或低于3.9mmol/l时,应采取措施,调整治疗方案,预防低血糖发生的可能。糖尿病患者对于重度低血糖的防御是在血糖下降的早期能自己感知到低血糖,并立即进食可以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
2、对反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
应考虑各种引发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对发生无感知低血糖的患者,应放宽血糖控制目标,避免再次发生低血糖。
3、低血糖的治疗方法:
对大多数无症状性低血糖或轻、中度症状性低血糖,可由患者自行治疗。口服15~20g葡萄糖,或含糖果汁、糖果、点心,或进餐,症状一般在15~20分钟内缓解。在使用胰岛素诱发的低血糖中,口服葡萄糖后血糖升高的时间根据胰岛素药效维持时间有所不同,在血糖水平升高后不久,如用长效或中效胰岛素,应进食较多点心或进餐,并连续监测血糖。当低血糖患者无法口服碳水化合物时,必须通过胃肠外途径进行治疗,在患者能够安全进食时,尽早进食,并连续监测血糖。
在治疗方面,应注意降低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对于易发生低血糖的群体,推荐使用低血糖发生风险较小的药物。另外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推荐基础+强化的治疗方案。
那么,平时应怎样注意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呢?主要有两点,一是血糖控制注意个体化,二是进行自我血糖监测。良好的血糖控制对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有重要的作用,推荐使用最低的糖化血红蛋白作为血糖控制目标,通常控制在7.0%以下。但是对于糖尿病病史>15年,有感知低血糖病史严重伴发病如肝肾功能不全或全天血糖波动较大,并反复出现低血糖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控制在7.0%-9.0%。另外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都进行自我血糖监测,严格的血糖监测有助于发现是否存在低血糖的发生。
如有低血糖表现时需随时测血糖,如出现不可解释的空腹高血糖或夜间低血糖,应监测夜间血糖,如有必要建议进行连续动态血糖监测。此外,还应考虑各种已知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如进餐和加餐的时间和量,运动的安排和酒精的作用,调整治疗方案使血糖不低于4mmol/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