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代,作为中华民族瑰宝的中医却日渐萎缩,令人痛心!从表面看是管理思路问题,即用管西药的思路管中药,同时按西药的标准来规范中药。而究其深层原因,则是中西医两种理论体系的混淆。因为无论中医还是西医之医术,都是在其理论指导下进行和发展的,尤其是远比西医源源流长的中医有其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今硬用西医理论规范中医,严重破坏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使中医医疗体系支离破碎,造成中医药事业萎缩?
一、中药和西药不同的指导理论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于临床的,中医理论产生于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古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当代人的科学思维方式完全不同。
科学这个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就是真理的代名词,中西医学都属于广义科学的范畴。狭义的科学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逻辑推理,二是实验证实,三是数学模式表达。严格的讲,中医不符合这三个要素。中医理论以气为核心,中医的“气”含义很广,无法严格定义,定义不严格就谈不上逻辑推理。
中医理论以“阴阳学说”为基础,既可把握目前已知的,也可以把握未知的。如:中医把复杂的中药(目前不知其含有多少化学成分),归纳成“寒、热、温、凉”,“升、降、沉、浮”这些属性;把复杂的人体的疾病变化(目前很多疾病并不完全知道它的微观的生理病理变化),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种属性。
路越远,老人的优势越大,越能尽快到达目的地。小孩虽有电筒的优势,但缺少经验,越夸大电筒的作用,越容易迷失大方向。现在西医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检查越来越微观化,导致费用越来越高、滥用抗菌素致使细菌产生耐药以及化疗药物的严重副作用等等,都是影响现代医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中药和西药成分的本质区别
西药大都是单一化学成分的“单体”,几乎全部是化学合成的。西药往往在人造条件下,在几百度甚至上千度的高温下、几百甚至几千个大气压下合成的,以分子团的形式存在,所以在常温环境下往往不稳定,如容易氧化变质,并且与人体不相宜,毒副作用大。
而中药是天然的动植物,是在自然条件下,经过千百万年和人类同步进化而形成的。它们以动植物细胞的形式存在,有细胞膜的保护,在正常环境下很稳定,所以适宜人体,毒副作用少。中药不属化学药品的范围,不能把中药按化学药品来管理。美国“FDA”(食品药品管理局)就把中药归为天然食品、保健品。而我国对中药按化学药品管理对中药的限制反而比美国更严厉,岂不怪哉!
三、中西药物的“靶点”不同
“靶点”就是药物的作用点、生效点。西药的靶点是针对微观“病灶”的,是针对具体病因的。例如心绞痛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用硝酸甘油治疗心绞痛就是针对这个病因,扩张冠状动脉。而中医认为是“胸阳不振”,使用振奋胸阳的瓜蒌、薤白、半夏。所以靶点明显不同。中医不是针对具体病灶,而针对宏观的、整体的――“证”。是用所谓“扶正驱邪”、“斧底抽薪”、“引火归元”之类的间接疗法,治本而不是单纯治标。
西药是单一化学成分,可以直接作用于靶点,比较容易用动物实验证实,而中药是非常复杂的复合成分,在多数情况下中医靠提高病人自身抗病能力,“平衡阴阳”间接治病,只是改变疾病的发展趋势,所以很难用动物实验证实。正因为是间接治病,所以中医一个处方可以治多种病,如“温阳补肾法”,可治水肿、哮喘、风湿等几十种病。
众所周知的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用于几十种疾病。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情况非常多见。西药能用动物实验证实,中药的功效却不太可能完全用动物实验证实,甚至连实验动物的疾病模型也做不出来。如果要求动物实验证实才承认中药的全部功效,简直就是缘木求鱼。
四、“有效成分”的误导
西药是结构非常简单的,单一的化学成分,大部分可用分子结构式表示,很多药物是按分子结构式合成出来的,其有效成分一目了然。然而中药不是按分子式合成的,是天然的动植物,其成分非常复杂。任何一个植物也含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成分。例如人参,用现代方法已研究了100多年,研究报告、文章专著也能放一个图书馆了,可是仍然还有许多成分没有搞明白。
反过来,即使知道了某些成分的化学结构,也不知道它在临床上有什么作用。比如麻黄,按中药“四气五味”理论来认识,它味辛性温,有发汗、平喘、利尿三个功效,可是它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只有平喘的作用,而没有发汗利尿的作用。提取一个有效成分,反而失去了二个功效。也就是说有效成分不能正确全面地反映中药的功效。
从复杂的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给某成分定性、定量,本身就是一项尖端的科研项目,花费在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之间,而且还不一定能成功。例如蒲公英有清热解毒、降脂降压的功效,临床上广泛应用,但是很难确定其有效成分,更不要说提取有效成分进行定量分析了。
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本草纲目有中药1892种,而我国药典能定量有效成分的中药标准体才135种,如果只用这些来开发新药,那将是对中医药多大的限制啊。
中药是天然的动植物,按全息理论来讲,它包含了整个宇宙自然的全部信息,只能用中医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的理论去把握它、利用它。要求用狭义的科学方法通过研究有效成分去了解中药的全部疗效,或者必须搞清有效成分才能用于临床那都是非常错误的,是挂一漏万。
中医药理论不属于狭义的科学范畴,但它在复杂问题研究领域反而可能优于现代西医。我们不能用西医的方法来规范中药的临床应用,因为它们根本不属于一个体系。中医西医两种理论体系犹如不同的语言,在完全破解之前,很难做到完全沟通。用一种体系规范另一种体系也容易导致丢弃其中一方的精髓。
五、削中医之“足”以适西医“履”
我们还曾申报过一个新药,它是由解表宣肺、化痰止咳、清热解毒三类中药组成,其中哪些是有效成分,很难确定,但为了通过审批,只好指定了一个能定性定量的黄芩甙做有效成分,以此制定工艺和质量标准,也就是说今后检查此药的质量,只要黄芩甙含量达标就行了。如果止咳化痰和解表宣肺的药含量不足,仅仅黄芩甙达标也是不能保证药品质量的,所以勉强确定有效成分和质量标准是自欺欺人。
六、致命的枷锁
中医自古以来,家庭式的作坊就可以生产“丸、散、膏、丹”,包括同仁堂过去也是作坊式的生产(这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用药渠道)。目前如果中药按天然食品进行管理,作坊生产也可以满足卫生要求。但是现在强行推广“GMP”(超净化车间)标准,要求基层单位也搞“GMP”达标,其开支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
七、老中医的叹息
宪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自建国以来,历代国家领导人,都有保护发扬中医药的指示,力度不可谓不强!但站在西医角度的,对中医和西医理论体系混肴的错误认识,导致出台了埙害中医医疗体系的行业法规,窒息了中医的发展,已经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
中医目前是中国传统文化唯一广泛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联系的国粹。如果不改变用西药标准规范中药的现行法规,中医将首先从广大农村和城市基层消亡。再过几十年之后,中医将和目前的京剧一样,只可供城市少数老年人享用了。中药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变成秦始皇的兵马俑,仅仅在博物馆里展览了。发扬中医不仅仅是一个医疗保健问题,还是一个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的灵魂。如果中医消亡了,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也就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