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感到身体不适时,经常用到“上火”这个词来形容:牙痛说是“上火”,眼睛红肿、口角糜烂说是“上火”,小便赤黄、大便秘结也说是“上火”。上火,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其实,“上火”是中医专有名词。中医认为,在人体内有一种看不见的“火”,它能产生温暖和力量,提供生命的能源。如果失去制约,火性就会浮炎于上,表现出病症,统称“上火”。中医用“火”来形容身体内的某些热性症状,上火的程度较“热气”还重。一般所说的上火,也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证。济南市中医医院儿科杨献春
引起上火的具体因素很多。情绪波动过大、中暑、受凉、伤风、嗜烟酒以及过食葱、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贪食羊肉、狗肉等肥腻之品和中毒、缺少睡眠等都会上火。
要避免上火,首先要保持科学的生活规律,按时作息,避免熬夜,定时定量进餐,不为赶时间放弃一顿,也不为一席佳肴而暴饮暴食。其次,多吃清火食物,如新鲜绿叶蔬菜、黄瓜、橙子、绿茶等。胡萝卜对补充人体的维生素B,避免口唇干裂也有很好的疗效。平时多饮水,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及过于油腻性的食物。最好少吸烟,少饮酒。此外,还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受到刺激而上火。
中医把头昏、咽喉肿痛、口干、舌烂、唇裂、目赤、耳鸣等偏上部位的火热症状称作“上焦火”,把烦热口渴、胃脘痛等中间部位的称作“中焦火”,把便秘、尿赤、阴痒等偏下部位的称作“下焦火”。按脏腑开窍来分,目赤肿痛称“肝火”,鼻扇气喘称“肺火”,口舌生疮称“心火”等等。结合人体内在情况,这些火还可统分“虚、实”两大类,症状重、来势猛的属实火;症状轻、时间长,伴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的属虚火。
治疗上火要注意两点:一是选用中药,而不盲目用西药,因前者是调理全身以治本,后者为针对症状治标。二是遵照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如治中焦火宜投清胃散等,治心火用导赤散等,治实火用三黄片、牛黄解毒片等药泻火。用药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近年来,我们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配制成小水丸,预防上火效果不错,有些家长上火擅自加大剂量也吃孩子的药,同样取得较好疗效。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若见“火”就用泻下药,只能针对症状治其标,反而损伤小儿的消化功能。应请医生调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