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动脉硬化中最常见而重要的类型。本病主要累及大型及中型的肌弹力型动脉,以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脑动脉多见,常导致血管管腔闭塞或管壁破裂出血,造成心脏、脑、肾脏等各个重要器官的损害,对人民健康危害极大,是老年人主要的病死原因之一。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CVD)是发达国家的头号杀手,在发展中国家也日渐普遍。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加快,饮食热量增加但体力活动减少。不良生活方式所引起的肥胖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因而迅速上升。此外,脑卒中、心肌梗死等疾病可导致严重残疾,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负担沉重。高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使心脑血管病成为本世纪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ACVD主要包括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中风和周围动脉疾病。ACVD的病因是多方面的,许多相关因素都与生活方式有关,包括吸烟、致动脉粥样硬化饮食、超重或肥胖及惯于久坐、缺乏体力活动等。针对ACVD在世界范围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的严峻形势,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提出从三个方面来加强预防:
(1)对选出做临床干预的病人进行危险评估;
(2)ACVD危险因素的临床管理;
(3)ACVD预防的特殊问题。
其目的是尽可能的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人类寿命。LAS认为在大众人群中有些属于患ACVD的高危人群,需要临床干预以减少ACVD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对这些人提前进行临床管理可明显减少其患病的可能。这种干预涉及治疗性的生活方式改变与药物治疗的有机结合。
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特征为动脉某些部位的内膜下脂质沉积,并伴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基质成分的增殖,逐步发展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斑块部位的动脉壁增厚、变硬,使血流量降低或阻断血流。但血管壁的损伤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早期仅仅是功能的改变,只是随着血管壁损伤的不断加重,才最终导致急性血管事件的发生。
因此,早期发现动脉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病变,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是预防这些严重致死性疾病发生的根本措施。
目前,评价动脉结构和功能病变的方法主要有:1)动脉的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Velocity,PWV);2)通过进行脉搏波波形分析,计算反射波增益指数(Augmentation Index, AI);3)通过测量上臂与踝部血压,计算踝臂血压比值,即Ankle-Brachial Index(ABI);4)使用超声成像手段,直接检测某个特定动脉的管壁的可扩张性和顺应性(Compliance)。
脉搏波传导速度――PWV
心脏将血液搏动性地射入主动脉,主动脉壁产生脉搏压力波,并以一定的速度沿血管壁向外周血管传导,这种脉搏压力波在动脉壁的传导速度叫脉搏波传导速度(PWV)。PWV与动脉壁的生物力学特性、血管的几何特性及血液的密度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其大小是反映动脉僵硬度的早期敏感指标,数值愈大,表示血管壁愈硬。
PWV的基准值为35000px/sec。PWV可通过测量两个动脉记录部位之间的脉搏波传导时间和距离求得,计算公式为:PWV(cm/s)=L(La-Lb)/t。t为两个波形的时间差,即传播时间,L是两个探头间的距离,即距离。PWV增大,表示动脉硬度增高,顺应性差。反之,则血管硬度低,顺应性佳。通过病理学证明,无创方法测定的颈动脉顺应性与患者死后尸检所见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PWV的测量大体有以下几种方法:PWV测定可用压力感受器或多普勒信号方法拾取不同部位的脉搏波。目前多采用脉搏波速度自动测定仪,测定颈-股动脉(catroid-femoral artery PWV, cfPWV),颈-桡动脉(catroid-radial artery PWV, crPWV)和肱-踝动脉(brachial-ankle artery PWV, baPWV)的脉搏波传导速度。
cfPWV增大提示主动脉硬度增高;crPWV增加提示外周肌力动脉的硬度增加;baPWV增大反映大动脉和中动脉系统的弹性状态,研究表明,baPWV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是预测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独立因素之一。
PWV测定适合于以下人群:
1)年满14周岁者;
2)被诊断为高血压(包括临界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包括空腹血糖升高和糖耐量降低)、肥胖、吸烟、高脂饮食及缺乏运动者;
3)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
4)有长期头晕和不适症状,但未明确诊断者;
5)活动后或静息状态下有胸闷、心悸等心前区不适,未明确诊断者;
6)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急性或陈旧性)诊断明确者。
Li B等报道,baPWV与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年龄和心率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发现baPWV与大动脉弹性指数C1与小动脉弹性指数C2呈显著负相关。Tomiyama H等报道,baPWV在各年龄阶段随着血压的升高明显升高。糖尿病患者的baPWV,明显大于同年龄血糖正常人群。
Aso K等报道,在调整了年龄、收缩压水平和糖尿病病程后,baPWV与蛋白尿、外周神经病变和视网膜病变等糖尿病并发症明显相关。Sakuragi S等研究了134例冠心病患者的baPWV与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结果发现冠心病患者的baPWV和BNP水平明显升高,且baPWV水平与BNP水平明显相关。
我们新近的研究也发现,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baPWV呈高度正相关。baPWV可以作为评价动脉血管损伤的有效指标。同时由于baPWV测量方便易行、重复性好,因此更适合临床快速检测整个动脉系统的僵硬度。
因此开展动脉弹性检测,有利于早期发现动脉血管病变。这对于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保健水平有重要意义。要做到早期干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及早发现血管硬化的蛛丝马迹。如果已经发生了冠心病或脑卒中等疾病,才开始“注意”您的血管为时已晚。
所以,在还没有明显动脉硬化症状时,定期检测血管的结构与功能,测量血压,检测血脂、血糖等非常有必要。目前,主要采用血管超声检查的结构,检查颈、股、肱动脉内有无斑块出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检查血管功能的方法很多,目前得到公认的主要有脉搏波传导速度、反射波增强指数、臂踝血压比值、血管内皮功能等。
其中脉搏波传导速度被认为是检测大动脉硬化的金指标。动脉如果硬化,则脉搏波传导速度加快。检测脉搏波传导速度的仪器有多种,但大多检测过程复杂,需要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操作,因此大都用于临床研究,尚未完全推广到临床。在众多的动脉弹性的检测方法中, baPWV具有方便易行、重复性高和受试者依从性好的优点,适合临床上快速、准确的评价整个动脉系统的僵硬度,有利于对血管病变的早期干预和控制。
反射波增益指数――AI
中心动脉压一般指升主动脉根部收缩压。心脏射血后,血管腔内压力以压力波方式沿着动脉壁从心脏向外周传递,前向压力波在阻力小动脉部位产生反射,这种反射压力波迅速逆向传递,并与前向压力波在收缩晚期或舒张早期重叠融合,成为实际状态的压力波。
与肱动脉血压相比,中心动脉血压更能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与终点事件的发生更加密切相关。研究证明,使用反射波增益指数(AI)检测获得的中心动脉压,其预测心血管事件的能力优于外周动脉(肱动脉)压。ASCOT研究表明,采用不同的降压疗法,即使末梢血压同等程度降低,对中心动脉压的降压效果也不同,显示中心动脉压更适于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反射波增益指数(AI)通常指反射波高度(增强压)除以整个收缩压力波高度(即脉搏压)。并且通过检测脉搏波,根据肱动脉血压,使用转换方程计算出中心动脉血压。
动脉硬化时,动脉顺应性降低,波的反射速度加快,使本应落在中心动脉舒张期的反射波提前到收缩晚期,使中心动脉收缩未期压及增益指数增加。AI能定量反映整个动脉系统的总体弹性,敏感地显示因大、小动脉弹性改变引起的压力波反射状况,是左室后负荷的决定因素。
AI是压力波反射点、强度和速度改变的综合表现。AI越大,提示压力反射波在收缩压和脉压增大中的作用越强。
研究发现,大动脉的硬度指标PWV和AI均与心脏缺血开始时间呈负相关,即PWV和AI越大,心脏越易缺血。晚期终末期肾病处于不断增长的心血管疾病危险之中。流行病学和临床实验显示,大动脉损伤是晚期终末期肾病患者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AI值增大是预测死亡的一个独立因素。
总之,随着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增加,大动脉变硬,舒张压降低,来自周围血管的反射压力波增大,AI增大,导致中心脉压、左心室被浪费的能量增加,脉压放大缩小,使AI可以独立于心血管危险因素,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死亡
踝臂血压指数――ABI
;踝臂血压指数(ABI)是指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的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测量ABI主要是评估下肢动脉血管狭窄、阻塞情况。其对下肢动脉疾病诊断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接近100%。此外,通过观察左右上臂血压差,还可以检测出大动脉炎症和锁骨下动脉狭窄等上肢动脉的异常情况。其判断标准为:0.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