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膀胱测压仪及尿道测压仪的研究成功、测压方法的完善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合理应用使尿动力学检查技术更加完善,而且可进行多项目的联合同步检查。膀胱尿道的功能不仅有赖于其自身组织结构的解剖学特点,而且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同时也受到机体其他组织器官功能的影响。许多药物能直接或间接对排尿功能发生影响。
在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尿动力学检查作为一种准确可靠的工具和方法,可以提供一个客观的标准,从而提高治疗的针对性。下面对一些常见的膀胱尿道功能性疾病在尿动力学检查的表现进行总结。
形成不稳定膀胱的原因很多,主要有:
①膀胱出口梗阻;
②膀胱颈周围术后;
③特发性的不稳定膀胱。
从病史和体征可以获得许多诊断信息,但更准确的诊断依靠尿动力学检查。ICS诊断标准为:做膀胱压力图(CMG)时如有高于15cmH2O时逼尿肌不自主的收缩,即为不稳定膀胱;另外,逼尿肌压低于15cmH2O有无法抑制的逼尿肌收缩也为不稳定膀胱。不稳定膀胱诊断条件明确,但临床工作中易与很多疾病相混淆,致使疗效不佳。
常见的鉴别诊断有:
⑴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引起的膀胱出口梗阻合并不稳定膀胱。约有60%的BPH病人除有排尿困难外,常合并有尿频(夜尿为主)、急迫性尿失禁等情况,其中70%的人冰水试验呈阳性者可能与排尿反射生理改变有关。这类病人尿动力学检查时可表现为不稳定膀胱,逼尿肌等容收缩试验对区分是否存在不稳定膀胱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且可为手术预后提供参考。
术后尿频、急迫性尿失禁改善不明显可能与逼尿肌自发性收缩节律改变及神经不可逆改变有关。
⑵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合并急迫性尿失禁,也称为混合性尿失禁。尿动力学表现为咳嗽时无尿失禁而延后出现不自主逼尿肌收缩引起失禁,有时咳嗽立即出现漏尿再引发不自主逼尿肌收缩。Sand发现55%的不稳定膀胱病人手术后症状可改善。
⑶儿童不稳定膀胱合并遗尿症。大部分夜间遗尿与膀胱功能异常无关,但有些儿童遗尿同时伴有白天尿频、急迫性尿失禁症状,需经详细的尿动力学检查才能诊断。
⑷儿童不稳定膀胱合并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因防止尿失禁而用力收缩尿道括约肌,使膀胱内压上升引起膀胱输尿管反流。文献报告高达40%儿童的膀胱输尿管反流病因为不稳定膀胱引起。
⑸慢性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急迫性尿失禁。此时尿常规基本正常,尿动力学检查表现为起始尿意出现较早,同.时伴有逼尿肌的不自主收缩。无症状期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正常。
二、尿失禁诊断和分类
从失禁病因上可分为膀胱压过高、尿道压过低或膀胱压过高合并尿道压低三大类。除了结合病史、体征进行尿失禁诊断和分类外,尿动力学检查能提供可靠依据,有助于了解尿失禁的机制。急迫性尿失禁可分为运动性和感觉性两种。运动性尿失禁表现为:
①尿道阻力降低,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时产生的膀胱内压大于尿道关闭压而形成尿失禁。
②尿道阻力正常,从影像来看膀胱颈开放呈漏斗状,少量尿液进入后尿道,逼尿肌收缩完毕后膀胱颈关闭尿道扩约肌松弛而发生尿失禁。感觉性急迫性尿失禁为各种炎症刺激引起。膀胱表现为低顺应性,膀胱灌注量较小时膀胱内压升高,同时易引起逼尿肌的无抑制收缩而尿失禁。
对于真性压力性尿失禁,尿动力学检查是不可或缺的。膀胱测压可以了解是单纯性压力性尿失禁还是膀胱功能异常引起的症状性压力性尿失禁。单纯压力性尿失禁时膀胱空虚压小于10cmH2O,逼尿肌充盈压小于25cmH2O,不出现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且顺应性正常。但运动性急迫性尿失禁、低顺应性膀胱、充盈性尿失禁引起的症状性压力性尿失禁,逼尿肌充盈压可高达52.0±29.54cmH2O,并有大量残余尿。
通过静态尿道压力图可测定功能性尿道长度,叶敏等发现压力性尿失禁时功能性尿道长度明显缩短⑸。测定最大尿道压是诊断的主要指标,Hilton报告最大尿道压轻度压力性尿失禁为60.9±11.2cmH2O,重度者为41.1±14.5cmH2O,正常值为80.8±26.4cmH2O。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