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病因
1、年龄在40~59岁为我国乳腺癌高发年龄组,约占全部患者的75%。
2、月经初潮小于12岁,闭经迟于55岁。
3、年龄超过40岁未婚、未孕或第一胎足月产大于35岁,产后未曾哺乳者。即乳腺癌发病的危险性随着初产年龄的推迟而逐渐增高,哺乳总时间与乳腺癌危险性呈负相关。
4、有乳腺癌家族史,其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2~3倍。
5、一侧乳腺癌患者,对侧发病较正常人高.
6、患有慢性乳腺囊性增生病,伴乳头状瘤,且病理结构活跃者,可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7、有多次X线胸部透视或胸片检查史者,或乳腺区域接受过放射治疗者,其乳腺所受射线剂量较大,而放射电离幅射与乳腺癌的发病亦有关。
8、曾患功能性子宫出血或宫体腺癌者,或长期应用雌激素及避孕药者,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9、绝经后显著肥胖或伴有糖尿病或甲状腺功能低下者;是发生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10、饮食习惯的改变,尤其是脂肪饮食的增加,可以改变内分泌环境,加强或延长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的刺激,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其他如饮酒、吸烟、染发剂的应用等与乳腺癌的发病的关系尚不能肯定。
中医病因 认为乳岩的病因涉及内、外因两个方面,而以内因为主。
1、内寒之气,经虚血结《诸病源候论・卷四十・石痈候》中说:“有下于乳者,其径虚,为风寒气客之,则血涩结,……无犬热,但结核如石。”说明乳岩亦有外来的致病病因素“内寒之气”。
2、七情内伤,肝脾不和《丹溪心法・卷五・乳痈》说:“忧怒郁闷,昕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遂成隐核,如大棋子,不痛不痒,数十年后,方为疮陷,名曰岩”。《外科正宗・乳痈论第二十六》对乳岩病因的认识是:“又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
《疡科心得集》也有类似记载。《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乳岩》认为:“乳岩初结核隐疼,肝脾两损气郁凝”。以上均说明乳岩是由于肝气不舒,肝郁气滞,郁结伤脾,肝脾两虚等七情内伤所致。总之,本病主要由于肝郁气滞,肝脾不和,经络受阻,气滞血瘀,瘀毒蕴结而成。
中医病机 中医认为乳岩的病机在于:正气不足,经虚血结,七情内伤,肝脾郁结,冲任失调,导致脏腑、乳腺功能紊乱,经络阻塞,气滞血瘀,痰湿壅盛,痰瘀互阻,瘀毒蕴结于乳房而成岩症。 1.肝脾郁结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如七情所伤,所愿不遂,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郁则血凝;肝病及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
肝脾两虚,经络阻塞,痰瘀互结于乳房而发病,郁结日久,而成乳岩。 2.冲任失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女子发育成熟后,血海充盈,下注胞宫而为月经;任脉有滋养胞胎之功。冲脉属肝,肝藏血,肝血充足则能濡养脏腑及下注冲脉;任脉属肾,肾藏精,肾精充沛,天癸至,则任脉通而能怀孕、分泌乳汁等。女子到49岁时,肝肾亏虚,冲任两脉始衰退,则月经渐止。
故肝气郁结,或肝肾两亏,则冲任失调,乳腺、胞宫失养,气机逆乱,气滞血淤,瘀毒阻结于乳腺而发本病。
1、肝郁气滞型:见乳房肿块,质硬,肤色不变;情志不畅,心烦纳差,胸闷胁胀,经前乳胀,舌暗苔黄,脉弦或弦细。
2、脾虚痰湿型:乳房结块,质硬不平,腋下有核,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胸闷脘胀,纳少便溏,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腻,脉滑细。
3、冲任失调型:多见经事紊乱,经前乳房胀痛,大龄未婚或婚后未生育或生育过多,或多次流产,或产后未哺乳,乳房肿块坚硬,舌淡苔薄,脉弦细。
4、瘀毒内阻型:乳中有块,质地坚硬,灼热疼痛,肤色紫暗,界限不清,推之不动,或肿块破溃,渗流血或黄水,味臭疼痛;烦闷易怒,头痛寐差,口干喜饮,便干尿黄,舌紫暗,或有瘀斑,苔黄厚而燥,脉沉涩或弦数。
5、气血双亏型:乳中有块,高低不平,似如堆粟,先腐后溃,污水时津,出血则臭,面色苍白,头晕目弦,心跳气短,腰酸腿软,多汗寐差,尿清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
西医诊断依据
1、病史详细询问乳腺肿块、疼痛、乳头溢液、糜烂等症的发现日期、侧别、部位、大小、性质、发展速度、与月经周期或妊娠或哺乳的关系;了解既往乳腺有无炎症、外伤、良恶性肿瘤或增生性疾病;月经、婚姻、哺乳、生育史及直系亲属中有无患恶性肿瘤史;这些均有助于诊断。
2、体格检查全身检查了解一般状况及心,肺、肝、肾及神经系统等功能状况。局部检查包括乳房及区域淋巴结情况。首先观察两侧乳房是否位于同一平面,及病侧乳房是否抬高。其次观察有无乳头皮肤病变、乳头回缩、乳房皮肤炎症样表现:橘皮样水肿、皮肤溃疡及卫星结节等。
最后检查有否乳头溢液及乳晕情况,发现乳腺肿瘤,要明确大小、部位、个数、形状、质地、边界、包膜、活动度、与皮肤、胸肌、胸壁粘连情况。查腋窝及锁骨上淋巴结,常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应了解其大小、个数、有无互相粘连、软硬度、活动度,与皮肤及深部组织粘连等。
3、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是确诊本病最为可靠的方法。
4、X线检查。
5、热图相检查。
6、超声波显像检查及CT及MRI检查。
7、实验室检查。近年来大都采用数种方法联合检查,其结果互为参考,据报道联合诊断乳腺癌的符合率可达到92.6%。
体征
(一)肿块 乳房肿块是乳腺癌患者的首发症状,约占就诊总数的80%以上,多为无痛性,好发于乳腺外上方,约占36.1%,其次为乳头、乳晕区和内上区;单发者占绝大多数,偶见2个以上,多呈不规则的球形块,半球形或表面不平的结节状肿物,边界不清,质硬韧,似石头或软橡皮样韧感,活动度差,或固定不能推移。也有质较软伴囊性感者。后期可出现卫星结节及溃疡,早期有时难与良注瘤相鉴别。
(二)乳头和乳晕异常
1、回缩当病灶侵犯到乳头或乳晕下区时,乳腺的纤维组织和导管系统可因肿瘤侵犯而缩短,牵拉乳头,使乳头偏向肿瘤一侧,进一步发展可使乳头扁平、回缩、凹陷,直至完全缩入乳晕下,甚至乳晕随之变形。癌瘤深居乳腺内,侵犯广泛,使大导管硬化、抽搐,致乳头固定,是晚期癌的征象。
2、乳头改变乳头瘙痒、脱屑、糜烂、溃破、结痂,伴灼痛,以致乳头改变,是Paget病的表现。
3、溢液乳腺癌伴乳头溢液者占5%以上,可为乳汁样、水样、浆液性、血性、血脓性,量可多可少,间隔时间也不一致。乳头溢液很少单见,多伴有乳腺肿块;仅有溢液未扪及肿块,多为导管内早期癌或大导管内乳头状瘤或乳腺囊性增生病等。
(三)乳房轮廓及皮肤改变 乳房完整的弧形轮廓出现异常或缺损,提示肿瘤侵犯皮肤的Copper筋膜。皮肤改变与癌瘤在乳腺部位深浅和侵犯程度有关,癌瘤侵犯面积大,位浅表,即使早期也可与皮肤粘连,使皮肤凹陷,称“酒窝征”,检查时用拇食指轻捏肿瘤处皮肤,此征更为显著。
当癌细胞堵塞皮下淋巴管引起淋巴性水肿,在每个毛囊处因皮肤受到悬韧带的牵拉,就出现许多凹陷,形成“橘皮样”外观,这是较晚期的征象。病程长和体积大的乳腺癌可致皮肤溃疡,其癌组织破溃并形成空洞,有恶臭的分泌物。炎性乳腺癌局部皮肤呈炎症样表现,同时伴有皮肤水肿。
(四)疼痛 约1/3病人诉患侧乳房有不同程度的隐痛、钝痛、牵拉痛或刺痛,阵发性或持续性;有时患侧上臂和肩部牵拉样疼及沉重不适感。少数患者因疼剧而来就诊。
(五)肿瘤发生远处转移的相应症状
1、肺转移侵犯气管、胸膜可出现咳嗽、胸痛等,癌性淋巴管炎可见呼吸困难、咳嗽痰多、紫绀及胸痛等。
2、胸膜转移为血性胸腔积液,常见胸闷胸疼,气短咳嗽等。
3、骨转移以胸、腰椎和骨盆最多,其次为肋骨、股骨,病人出现持续性疼痛,进行性加剧,脊柱转移可由于脊髓受压引起截瘫。
4、肝转移起初可觉乏力、食欲减退,后期常腹胀、腹痛。5.脑转移常为多灶性,引起脑水肿致颅压增高;见头痛、呕吐、视力障碍、抽搐,以至昏迷。
(六)乳癌转移的体征 经淋巴道转移,腋下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质硬韧,常固定;患侧锁骨内侧段的后面和上方也常触及肿大坚硬的淋巴结,受累淋巴结直径多不超过1cm。若癌细胞阻塞腋窝主要淋巴管或腋静脉,则引起患侧手臂蜡白色水肿或青紫色水肿。
偶见对侧腋或锁上淋巴结肿大,对侧乳房肿块,同侧颈淋巴结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经血液循环转移至远处脏器,可出现相应体征,如胸腔积液、肝肿大并触及大小不等结节;神经系统异常。
影像诊断
(一)X线检查双侧乳腺作正侧位摄片是乳腺癌常用的诊断方法,分干板照相和铝靶照相,85%的乳腺癌的X线表现为边界不规则的肿块或结节阴影,肿块的密度较高,边缘有毛刺,毛刺较长起过病灶直径时称为显形病变。X线片中显示肿块常比临床触诊为小,此为恶性征象之一。
乳腺癌中30%~50%在片中可见钙化点,颗粒甚小,密度很不一致,呈点状、小分枝状或泥沙样;当钙化点群集尤集中在lcm范围内,或钙化点超过10个以上时,恶性可能性很大。其他如导管影增生、导管扭曲、皮肤增厚改变等常是间接征象。
(二)热图像检查有液晶和远红外热图象两种方法,是利用肿瘤细胞代谢快,无糖酵解产生的热量较周围组织高,因而在肿块部位显示热区。但对较小肿瘤检出率低。
(三)近红外线扫描利于红外线透过乳房不同密度组织显示各种不同灰度影,从而显示乳房肿块,同时清晰显示乳房血管。
(四)超声显象检查主要用于鉴别肿块系囊性还是实性,其对乳癌诊断正确率80%~85%。
(五)CT和MRI体层检查作为乳腺摄影的补充,用于不能们及的乳腺病变活检前定位,检查乳腺后区、腋部及内乳淋巴结有无肿大。
中医类证鉴别
1、乳癖:多见于20~40岁妇女,乳房肿块形状、大小不一,有触痛,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不粘连,经前乳房胀痛,月经后减轻,钼钯x线摄片和肿块活检有助于鉴别。
2、乳衄:以乳窍反复溢出血性液体力主症,乳晕部出现肿块,质地柔软,不痛,乳腺导管造影可见肿块在乳腺导管内。
3、乳核:多见于20岁左右的妇女,病程进展缓慢,肿块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质较硬,边界清楚,活动度大,不痛。
4、粉刺性乳痈:多见于非哺乳期20~40岁妇女,多有先大性乳头凹陷或短小畸形,乳头常有粉渣样物排出,急性发作时,乳晕旁结块红肿疼痛,溃脓带有臭味,久不收口。
5、乳痨:多继发于肺痨、瘰疬之后,多见于20~40岁的妇女,乳房结块形如梅李,不痛或隐痛,病程进展缓慢,肿块边界不清,质地较硬,与皮肤粘连,日久形成寒性脓疡,脓液中夹有败絮样物质,脓液涂片和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鉴别。
生物免疫治疗
目前处于临床试用阶段,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其临床疗效是有限的。常用干扰素、抗乳癌RNA、保尔佳、LAK细胞,白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等等。
预防 积极宣传教育,普及预防乳腺癌知识,宣传妇女自我乳腺检查法,以及早发现肿瘤。有计划地对乳腺癌易感人群定期定点普查,是早期发现的关键。
易感人群:
①既往乳腺增生症、乳腺纤维瘤、乳头溢液病史。
②乳癌家族史。
③月经初潮<12岁,停经>50岁,或行经期超过36年。
④30岁以上未婚或晚婚,或婚后未生育、未哺乳的高龄妇女。
⑤青春期多次接受X线检查。
⑥青春期或绝经期后的肥胖者。
⑦性格内向、郁郁寡欢,或经历过强烈精神刺激的妇女。
预防乳腺癌发生的措施:
①青春期前节制脂肪及动物蛋白的摄入,增加体育活动。
②合理生育,适龄结婚,鼓励哺乳。
③更年期避免用雌激素,控制热量摄入,减少脂肪堆积。
④少或不饮酒,多进新鲜蔬菜、水果及菌类、豆类食品,适量服用蜂王浆制品。
⑤青春期避免不必要的胸部X线照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