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脑血管疾病?
由各种血管源性的疾病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血管源性病因,概括为两大类:
1).心血管系统或其它系统病损,累及脑部血管和循环功能,如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
2).颅内血管本身发育异常,如先天性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
根据起病形式,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1).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组突然起病的脑血循环障碍,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意识障碍,也称为脑血管意外、脑卒中或中风。
2).慢性脑血管病是脑部血供不足而致脑代谢和功能衰退,如脑动脉硬化症。
2、国内脑血管病的发病情况如何?
脑血管病是一种主要的致死、致残的常见病,它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人类三大致死病因。根据北京市流行病学调查,脑血管病死亡人数在总死亡人数中排第一位,并呈逐年增高趋势;70年代中期为137/10万人/年,80年代初为295.83/10万人/年,高于世界各国。北京市每年每10万人口中发生率为470例。男性稍高于女性,发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逐步增高。
3、脑血管疾病有哪几种,如何诊断?
临床上将脑血管疾病分成两大类,一类为血管闭塞,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另一类为血管破裂,称为出血性脑卒中。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应根据病史、症状、发病时的体征和CT、MR检查,必要时可行脑血管造影(DSA)。
1.缺血性脑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为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一过性讲话不清,视物不清,肢体不能动或麻木,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到1小时,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可反复发作,CT和MR检查正常。
脑梗塞 因血栓形成或栓塞,引起脑血管闭塞,局部脑组织坏死,表现为急性起病,突然口角歪斜,半身不能活动,讲话不清,一般神志尚清楚。发病者年龄较大,安静休息时发病率较高,常常在晨间睡醒后发现症状。也可逐渐起病,在几个小时或较长时间内逐渐加重。
2.出血性脑卒中:
高血压性脑出血 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血压升高,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人事不知,半身不遂,言语不清。发病时年龄不太高,有明确的高血压史。CT可发现脑出血的部位和大小。
蛛网膜下腔出血 起病急剧,常伴有剧烈头痛,轻者尚可清楚,重者昏迷,有颈项强直,CT可发现出血分布在脑池中。由于该病大部分由动脉瘤破裂引起,而且再出血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故必须进一步行脑血管造影,以发现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和个数,及时手术。
脑血管畸形出血 一般患者起病年龄较轻,在16-31岁,突然头痛,严重者可昏迷,根据出血的部位不同可出现偏瘫、失语等症状。CT可发现脑内血肿部位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必须进一步行脑血管造影,以明确病变部位和大小。
4、家中亲人发生中风如何处理?
在家中,一旦发现亲人有口角歪斜、言语不清、半身不遂,甚至人事不知,大小便失禁,尤其是老年人应考虑为脑中风。 此时应立即将病人平卧,解开衣领,松开裤带。如已昏迷,应将头偏向一侧,取出口中异物(假牙)。避免一些不必要或错误的做法,如用力掐人中、摇动病人的头部、或剧烈推拉病人、或企图将其唤醒等。尽早拨打120电话,及早将病人送往医院。在搬送病人时要缓慢,轻柔,保持呼吸通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