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国家提出了从“治疗疾 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这种健康维护理念的变化与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息息相关。
治未病中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中医辨识体质,包括中医经络检测、中医体质辨识和红外热像检查;健康调养咨询,包括健康状态评估、影响因素分析、平衡膳食指导、运动养生指导、起居指导、膏方指导、花茶指导和穴位或经络自我保健法等;中医疗法调养,包括针刺调理、艾灸调理、耳穴调理、推拿调理以及其它中医干预疗法调理。“治未病”中心不仅仅局限于亚健康的调理,其还包括了疾病发生之前,疾病发生之时、发生之后的合理干预和调理,因此,其主要的服务对象包括了关注健康的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慢性病、大病或者手术后需要调养人群,美容美体养颜以及预防衰老的人群。
按中医的理论,秋季是养肺的最好时节。秋季燥邪当令,此时空气干燥,最易耗损肺液,肺失濡润,耗气伤津,易生呼吸道疾病。燥邪致病有外燥和内燥之分。外燥本指自然界干燥的气候或环境状态,多发生在秋季,属六气之一。但这种气候或环境状态会使正气虚弱或体质阳盛的人发生疾病,对这些人来说,外燥便成为致病的因素,属六淫之一,易伤人津液和侵袭肺脏。内燥则指因各种原因(如高热、吐、泻)引致人体内津液精血耗伤而形成的病理状态。外燥与内燥虽有区别,但两者在病证表现上有共同的特点,且外燥侵袭日久,伤及津液精血,亦可形成内燥。
饮食上应多吃一些清心润燥的食物,如乌骨鸡、猪肺、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鸭蛋、菠菜。
药物方面可以使用膏方调理,膏方是中医根据患者体质不同与病情的需要,选择多种药物组成方剂,经多次煎熬,浓缩成的膏剂。膏方是我国传统的保健方法,它既能疗疾,又能补虚,适应范围较广。凡是长期患有慢性疾病,如慢支、肺气肿、哮喘、胃痛、肠炎、内脏下垂、妇女月经不调、子宫下垂、更年期综合征、男女不育、性功能障碍、老年人腰腿痛、肾炎、各种手术后气血未复、产后或大病后气血不足、视力下降等等,均可在秋冬季以膏方调治。秋季应用膏方以滋阴润燥为主,调补膏方一般要从立冬开始服用,直到立春。每日冲服一次至两次。膏方服用贵在坚持,若能坚持数年服用,体质会大大增强。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其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不过,入秋后,许多人不太重视保暖,盲目进行“秋冻”,一些免疫力较差的老年人和儿童就很容易在此时患上呼吸道疾病。“秋冻”看似简单,如何“冻”得合理、“冻”得适度、“冻”得健康,大有学问。
中国民间有句俗话:“冻九捂四”指的是在乍暖还寒的4月不要急于减少衣服,不妨捂一捂;相反到了9月不必急于增加衣服,不妨冻一冻。“秋冻”可以保证机体从夏热顺利地过渡到秋凉,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抗寒能力,这样的防寒锻炼能提高人体的抗御机能,从而激发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对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的发生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初秋,虽然气温开始下降,却并不寒冷,这时是开始“秋冻”的最佳时期,最适合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只有在夏末秋初开始“秋冻”,才能自然过渡到对秋凉和冬寒的机体调节,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在日夜温差变化不是很大的初秋,无须急忙加衣,适当“冻一冻”无妨,并可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但在夜间睡觉时要适当盖些被子,以免受凉。在日夜温差变化较大的晚秋,切勿盲目“秋冻”,由于此时,强冷空气不断入侵,气温骤降,气温变化幅度大,不能一味强求“秋冻”,否则不但对健康无益反而会引发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此时要适当增减衣服,以防感冒。
“秋冻”并非人人适宜,青壮年包括体质较好的老年人和小孩最好不要早添厚衣,这样有利于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抵抗能力较弱的老年人和孩子自身调节能力差,遇冷抵抗能力下降、御寒能力减弱、身体很快会发生不良反应,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应注意气温变化而适当增加衣服。健康人群也一定要注意“冻”得适度。“秋冻”不仅是停留在穿衣上,适当的活动锻炼对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极有好处。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不论何种活动,都要注意一个“冻”字,切勿搞得大汗淋漓,让寒气通过排汗而扩张的毛孔入侵到人体,当周身微热,出汗即可停止。如果要进行冷水浴锻炼,建议整个秋季都要进行,不要间断。
虽然适当的“秋冻”对人体有益,但是有5类人应远离“秋冻”:
人体要抵抗低温就必须把血液从皮下血管输送到身体内部,这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搏动加快,从而加重心脏负担,加重心脏缺血、缺氧,造成冠状动脉痉挛,附壁血栓脱落,导致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发生。
人体受寒冷刺激后,血液中的组织胺增多,胃酸分泌旺盛,导致胃痉挛,使原有的溃疡病复发,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
人体受寒冷刺激后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加大,血压升高,容易引发脑出血或脑血栓形成。
秋季的寒冷空气会对呼吸道产生不良刺激,引起过敏反应,诱发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的痉挛,造成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复发或加重。
风寒湿邪是造成关节病变的主要诱因,寒性凝滞,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因此,这类病人,从秋季开始就应该注意腿部的保暖,不适合“秋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