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冠心病是危害人民健康和导致猝死的主要病因之一,是导致心脏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对冠心病的新疗法和早期诊断有助于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率。在决定最佳治疗方案时,综合治疗方案包括生活方式改变、标准或强化的药物治疗、以及微创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外科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自1977年Gruentzig在世界上完成第一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微创的冠脉介入治疗在30多年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单纯球囊扩张时代、金属裸支架时代和药物支架时代。单纯球囊扩张由于没有永久的血管内支撑物,血管弹性回缩、血栓形成、新生内膜过度增生导致高的再狭窄率(30-50%);裸金属支架避免弹性回缩,降低再狭窄率(20-30%);而药物涂层支架不仅能保持血管开放,携载涂层药物还能缓慢释放,抑制新生内膜形成,极大降低再狭窄率(<10%)。
但药物支架时代同时也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极大影响了支架术后患者的远期预后:支架作为金属支撑物,会影响血管的正常收缩和舒张活动;支架内再狭窄处理棘手;影响内皮修复而导致极晚期支架血栓;异物性慢性炎症;支架植入部位与非支架植入部位血管运动不协调以及由此导致的冠脉血管瘤风险;支架断裂等潜在风险;增加了日后再行外科血运重建术的难度。
另外由于金属植入物的长期存在,影响必要时行MRI和CT检查的安全性和效果。如果说为了治疗心血管阻塞性疾病采用的介入治疗对血管已经造成了“第一次医源性损伤”,那么支架长期存留于体内会造成“第二次医源性损伤”。
目前,多个公司都在研发新一代完全可降解的支架。由于新一代支架可完全降解,既不用担心血栓的风险,又可以大大缩短术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时间,同时如果病人下次做搭桥手术时,也不会受残留金属支架影响。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完全可降解支架将成为冠脉介入治疗领域的新趋势。
最理想的新一代支架的设计理念是:在介入术后的一段时间内,支架使血管得到机械性支撑,并借助洗脱出的药物,防止再狭窄。之后支架即缓慢降解,并完全被组织吸收,血管结构以及舒缩功能完全恢复至自然状态,由此避免相关的潜在风险。这就是被称之为冠脉介入的第四次革命―完全生物可降解支架(Biodegradable Stent)。
目前,多个公司都在研发完全可降解支架,如雅培(BVS)、Igaki Medical(Igaki-Tamai)、Biotronik(AMS)、REVA Medical(REVA)、强生、Orbus Neich、ART等,雅培BVS(Bioresorbable Vessel Scaffold)已经开始进行临床研究,并取得可喜结果,这种两年内完全降解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完全可降解支架,已然成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第四次革命中颇受关注的新进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