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置换术新进展
腰椎疾病仍然是造成很多病人的绝大部分临床问题。运动单位保留,比如腰椎间盘置换,进行了广泛地研究。但其长期随访结果仍不清晰,是否能改变腰椎退变性疾病进程也不明朗。
腰椎间盘置换
腰椎间盘置换术仍是腰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治疗中一项富有争议的领域。虽然保留运动单位技术的理论具有吸引力,但研究仍未能在应用该项技术的病人的长期随访结果中得到令人信服的数据。一项最近的研究调查了单一间盘置换术后五到八年的随访结果。共506例病人入组了这项2000年至2004年的前瞻性随机研究,并得到了随访。506例病人中,352例进行了单节段置换,109例行双节段置换,40例行三节段置换,其余病人则进行了更多节段植入。术后三个月ODI评分显示显著的改善,且在术后八年随访中一直保持不断地好转。VAS疼痛强度评分在术后三个月显示显著改善,并在术后八年随访时间点仍显示改善。影像学检查显示在随访全程中人工假体放置节段的腰椎活动功能保持良好。长期随访显示五年时该种内固定装置保持的良好临床疗效。
一项最近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研究直接比较了两种腰椎人工椎间盘假体装置。研究中包含了457例行单节段手术治疗的病人。在末次(两年)随访时间点上,两组不同假体装置在手术及随访指标或临床疗效方面无显著差异。两组与术前相比,均在临床评分上得到了显著地改善,成功率也相似。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是第一次涉及两种腰椎间盘假体之间的直接比较研究,且两种装置均取得了类似的临床结果。在同一作者基于同组研究数据的另一报告中,进行了两组的影像学资料的比较。无论术后活动度高于术前或显著超过术前,两组术后三个月均发生了腰段运动范围水平的下降。只要腰椎节段活动>4度,可获得更高的成功率。两种装置在研究时间段内似乎均保持了运动范围。
相邻节段疾病及进行性退变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理论上的优势就是可能减少相邻节段退变疾病导致翻修手术。近期,对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发生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并再手术的病人,进行了一项研究。1000例行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病人,有21例需要对相邻节段发生的问题行二次手术治疗。再手术的平均时间在术后28.3个月。术前MRI显示相邻节段38.3%正常,38.8%具有中度退变,22.2%具有重度退变。21例病人中,15例行术前CT检查,12例关节面正常,7例I度退变,2例II度退变,无III度及IV度退变的病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相邻节段疾病发生率与融合术后相似。对于需翻修术的病人的分析显示,很多病人初次术前即存在相邻节段退变。因此,在初次手术前即有相邻节段退变的病人,其退变发展可能有所延缓。
另一项报告则研究了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相邻节段间盘退变及手术节段关节突关节退变的情况。作者报道了93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置换手术的病人。平均随访时间在53.4个月(24.1-98.7个月)。10.2%的病人发生了相邻节段间盘退变;虽然如此,但这些退变都比较轻微,平均在术后65.2%个月发生。手术部位关节突关节退变发生率在220个关节突关节中,大约在20%(44例)。较多发生于腰骶关节。这些常见退变表现与术后效果差及腰椎活动度下降有明显联系。因此,人工椎间盘术后手术节段关节突关节退变确实存在,并影响疗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