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德国医师Wemer Forssmann在自己身上进行了人类首例心导管检查术,从而揭开了介入心脏病学的序幕,此后,以导管为手段的介入诊断与治疗方法迅猛发展,成为20世纪医学发展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介入心脏病学是专门研究通过体外心导管操作进行心脏病诊断和治疗的学科,由介入诊断和介入治疗两个部分组成。1977年9月 Andress Gruentzig 在苏黎世完成世界首例导管室的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DD球囊扩张术),成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导管支架术DD主要是球囊扩张和支架,我们俗称为导管支架治疗)开始的里程碑。1978年Myler在旧金山,Sterter在纽约将球囊扩张术引进美国,此后球囊扩张术发展极其迅速,美国1990年就完成PTCA20余万例次,1991年就达到35万人次,1992年超过40万例次,目前美国每年的导管支架治疗患者总数超过100万例次。
1973年在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和北京阜外医院首先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术,我国于1984年开展球囊扩张术,1999年完成8000例次,2000年约1.5万例次,2001年超过2万例次,2003年由于非典的影响总数未明显增加。2004年已经行导管支架术的患者超过5万例次,2005年达10万例次,和美国相比还相差很远,美国每年行PCI例次达100万。
目前,导管支架术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成为区别于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和外科冠状动脉搭桥(CABG)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复杂导管支架术的开展,尤其是多支血管导管支架术的成功,使得该技术已经成功地部分替代了心脏外科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成熟,器械的改进和完善以及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导管支架术的适应证逐渐扩展,能做导管支架术的病人越来越多,成功率也在不断提高,由最早期成功率60%,能搭桥的病人中仅有3~5%可改用导管支架术术,发展到如今导管支架术成功率高达95%以上,并有50%以上甚至更多的要搭桥的病人可改用导管支架术治疗,病人可以免除开胸之苦,尤其在中国老百姓思想观念里,更容易接受创伤小的导管支架术。
近年来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技术飞速发展,介入心脏病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亚学科,冠状动脉介入已经成为介入心脏病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冠状动脉介入也是介入心脏病学中发展最快、最具挑战性的领域。因为冠状动脉介入建立在先进的科学性的理念上,并与最新的科学成就紧密结合,实现了从实践到理论,从技术到科学的质的飞越,因此冠状动脉介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穷的发展潜力。随着近年来药物支架的应用已经显示良好的效果及美好的前景,干细胞与基因治疗结合冠状动脉介入可能成为介入治疗史上的又一次革命。
当前我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水平在几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沈阳等已经达到世界同等水平,由于受到目前我国经济水平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全国各地在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方面发展还很不平衡,总体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想提高我国在这方面的水平,把这项先进的技术造福于人民,除了心血管介入医师不断付出和努力之外,还需其他专业大夫提高对冠状动脉介入的认识,同时还需政府部门正确的决策和良好的政策减少销售介入器材的中间环节,降低介入器材的价格,当然更需要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及其家属消除传统的保守的思维观念,去除病人手术以后就伤了元气的陈腐思想。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地区差距的缩小,还有广大心血管介入医师的奉献与奋斗,使冠状动脉介入术能为更为广大的冠心病患者服务,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