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胆囊功能
1、汁的浓缩和储存
2、胆囊的收缩和排空
3、胆囊的分泌功能 分泌粘糖蛋白,保护胆囊粘膜
目前认识
1、储存胆汁的功能
2、吸收和浓缩胆汁的功能
3、调节胆道流体压力的功能
肝每天制造800-1000ml胆汁,持续不断地排入肝外胆道,并维持一定的压力,此时的胆囊调节是一个重要因素。肝外胆管压力增高时,胆囊可以容纳和浓缩较多的胆汁,维持胆道内的压力平衡。当胆囊被切除后调节压力平衡的作用消失,但是肝脏分泌的胆汁不会减少,全部胆汁每日必须经Oddis括约肌排入十二指肠,此时方感开口狭窄、排泄不畅。日久天长必然发生胆管代偿性扩张病变。
4、维护胃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
大量未经浓缩的胆汁进入肠道,由于本身比较稀薄,消化脂肪和蛋白质的能力很弱,当进食高蛋白、高脂肪饮食时,消化能力弱,相当于胆汁都白白浪费了。如果有胆囊,胆汁可以被高浓度浓缩,而且胆囊有一特殊功能,随着人体进食的规律,巧妙灵活的控制胆汁的排泄,当人体进食高脂肪食物时,胆囊就多排高质量高浓缩的胆汁参加消化;当进食素食或低脂肪食物时,就少排泄;当空腹不进食时就不排胆汁。因此胆囊对调节胃肠道、维护胃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
5、餐后突击性排泄胆汁助消化的功能
6、分泌功能(分泌粘蛋白和消化酶的 功能)
7、免疫功能
胆囊粘膜具有分泌iga抗体的功能,对胆道系统免疫防御有重要意义,而且此物质在胆汁中的浓度远远高于在血中的浓度,成为肠道的主要iga的供源。如果肠道缺少iga,可引起小肠防御功能的缺陷,出现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水,及消化道来源的败血症;在结肠,覆在结肠表面,不受刺激胆酸的侵害,避免结肠癌发生的危险。
8、调控Oddis括约肌的功能 扩张的胆管常使鸟嘴状的末端变为圆钝状,形成涡流,成旋涡状,是形成胆管结石的重要学说之一――涡流学说。
9、胆汁酸肠肝循环功能
二、胆囊结石的主要成因
1、主要成因 胆汁胆固醇过饱和 胆囊收缩功能异常排空延迟
胆固醇过饱和形成小结晶,然后是大结晶、结石,小结晶到大结晶是可逆。
2、其它成因人体脂质代谢异常 遗传易感基因 (23种Lith基因)
3、其它 女性激素、肥胖、妊娠、高脂饮食、糖尿病、长期胃肠外 营养、肝硬化、溶血性贫血
总而言之:任何影响胆固醇与胆汁酸浓度比例改变和造成淤积的因素都能导致结石形成。
三、胆囊结石的危害
1、胆绞痛:典型发作与饱餐、进食油腻食物或体位改变有关系,1次 发作后,70%病人1年内会再次发作。
2、上腹隐痛:疼痛不剧烈,可伴饱胀、嗳气、呃逆等。常被误认为胃病,反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3、胆囊癌:长期的结石及炎症刺激可以诱发。70%的胆囊癌患者于结石有关。胆囊癌合并结石是无结石的13.7倍。
4、胆管炎和胰腺炎:小结石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造成梗阻引起胆管炎。也 可引起胆源性胰腺炎。
四、为什么要保胆取石
对医生而言:
1、对“温床理论”局限性更深入的认识,以及对胆囊具有的功能越来越重视。此学说认为胆囊内胆汁、胆固醇过饱和析出结晶形成结石,这是有名的三角代谢学说。然而胆固醇来自何方,来自肝脏,胆色素叶来自肝脏,都非胆囊粘膜分泌,因此临床上可见哪里有胆汁哪里就有结石,故有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因此“温床理论"证据不足、不全面。
2、医疗技术和设备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内窥镜的应用,使医生的视野延伸到胆囊内部。
胆囊切除的对病人而言:
1、消化不良和胆汁反流性胃炎
2、面对手术导致胆管损伤
众所周知,在胆囊切除手术中,由于胆囊三角的重要性加之局部组织粘连、变异,胆囊切除所带来的胆管损伤在所难免,总有一定的概率,约为0.18-2.3%,且有一定的死亡率,早期为5-8%,目前为0.17%。
3、胆总管结石发生率高
4、结肠癌和胰腺癌发生率增高
有文献报道100例60岁以上切胆与100例不切胆病例分析,结肠癌发生率为12:3.。胆囊切除后易患结肠癌是因为次级胆酸使结肠粘膜细胞有丝分裂增强易引起结肠癌,又因近端结肠次级胆酸浓度高且右半结肠吸收大于左半结肠,故胆囊切除术后癌肿好发于右半结肠。
五、保胆取石的变迁
保胆取石经历的主要阶段
1、开腹保胆取石,创伤大、复发高。已淘汰。
2、超生介导经皮胆囊镜保胆取石,残留率高。已淘汰。
3、体外冲击波碎石,易胆管堵塞。已淘汰。
4、腹腔镜、胆道镜保胆取石。“真正的以人为本” ,不断发展中
六、保胆取石适用症和禁忌症
适用症 经B超或其他影像学检查确定为胆囊结石,胆囊功能测定良好。
禁忌症 1、胆囊萎缩,胆囊腔消失2、胆囊管结石,内镜难以取出者3、胆囊内弥漫性壁间结石4、胆囊结石并胆囊癌
七、胆汁酸
具有防止胆石生成作用。胆固醇难溶于水,随胆汁排入胆囊贮存时,胆汁在胆囊中被浓缩,胆固醇易沉淀,但因胆汁中含胆汁酸盐与卵磷脂,可使胆固醇分散形成可溶性微团而不易沉淀形成结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