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常遗留下肢深静脉阻塞或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部分病人可发生肺栓塞。因此,如何提高疗效,减少后遗症和并发症的发生成为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点。
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1.1非手术疗法 适用于周围型及超过3日以上的中央型和混合型。治疗效果各家报道不一。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对于混合型血栓,即使症状缓解,绝大部分深静脉并不能短期内获得完全再通。
1.1.1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肢 卧床休息1~2周,避免活动和用力排便,以免引起血栓脱落。垫高床脚20~25cm,使下肢高于心脏平面,可改善静脉回流,减轻水肿和疼痛。下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
1.1.2溶栓疗法 常用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和rt-PA等。
尿激酶 目前尚无统一的用药标准,从10~20万IU/日到50~100万IU/日不等,连续应用10~14天。尿激酶有一定的降纤作用,需要监测纤维蛋白原、APTT及PT等,当纤维蛋白原低于1.5g/L时,需加强监测甚至停药。
链激酶 从溶血性链球菌的培养液中提制,有抗原性,6个月内应用过链激酶或发生过链球菌感染者,不宜使用。
rt-PA 重组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能够选择性的激活纤溶酶原,促进纤维蛋白降解。 首次剂量为50万IU,30分钟内静脉滴注,以后每隔8~12小时注射5万IU ,共7天。
1.1.3抗凝疗法 常作为溶栓疗法与手术取栓术的后续治疗,常用的抗凝药物有肝素和香豆素类衍生物。
肝素 非常有效的抗凝药物,一般成人剂量1~1.5mg/Kg,每4~6小时静脉或肌肉注射1次,并监测试管法凝血时间,以控制在20~25分钟为宜,若小于15或大于30分钟,应增大或减少剂量。若过量引起出血,可应用鱼精蛋白拮抗。
低分子肝素 疗效确切,无须监测。常用剂量为4000~5000IU,每12小时皮下注射。
香豆素衍生物 常用的有华法林、新抗凝和新双香豆素等,一般用药后24~48小时开始发生效用,故常在停止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前2~3天应用。用药时间维持3~6个月。
另外,还可加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阿期匹林和潘生丁等,进行祛聚治疗;中药治疗, 可用消栓通脉汤(丹参、川芎、当归、三梭、牛夕、水蛭、土别虫、穿山甲)加味。
1.2手术治疗:静脉血栓取除术 适用于3日以内的中央型和混合型。多用Fogarty导管取栓,手术简便,但需防止手术过程中血栓脱落发生肺栓塞,术后注意抗凝,防止血栓复发。有部分病人可因髂静脉压迫、闭塞,导管不能通过。
1.3置管溶栓:将导管置于血栓中,有利于药物发挥作用,对于3天以内血栓,效果较好,置管时间一般为10天左右。
2、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即血栓后遗症,发生率在半数以上,表现为静脉曲张,皮肤色素、溃疡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原来病变类型不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也分为三类:
2.1周围型 血栓形成的滋长繁衍范围,终止于N静脉远侧,后期通率达95%,主要病变为瓣膜破坏和踝交通支功能不全,足靴区迅速出现营养不良性的变化。治疗宜少站立,抬高患肢,应用弹力袜力或弹力绷带支持压迫,并行交通支结扎术。
2.2中央型 遗留血栓局限于髂股静脉段,未再通,主要表现为远侧静脉回流障碍,主干静脉瓣膜和踝交通支功能未受破坏。治疗宜行大隐静脉移植转流术。
2.3混合型 最为常见,临床表现兼有上述二型特点,既有静脉回流障碍,又有深静脉和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治疗较困难。以回流障碍为主者,治疗可行各种转流术;以逆流为主者,可行带瓣静脉段移植、股浅(远端)――股深静脉或大隐静脉(近端)移位转流及半腱肌――二头肌N静脉瓣膜代替术。
3、肺栓塞的防治:多数栓子体积甚小,甚至脱落至肺动脉内亦无任何临床表现,而易被忽略,但如无防治则长期反复脱落栓塞至肺动脉,血栓机化后便形成慢性肺动脉栓塞,引起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肺心病,治疗棘手,预后较差。而在临床上,常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一些有明显临床表现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因其栓子较大,如连续几块栓子脱落栓塞于段以上的肺动脉则可引起致命性的临床事件发生,至少可在短时间内引起心肺功能恶化。但实际上前者发病率远高于后者。须指出很多患者虽因原发疾病而死亡,但慢性肺动脉栓塞常是使原发疾病难以纠正的重要原因。
以前,肺栓塞的预防主要采取下腔静脉折叠或结扎术,术后常出现下肢静脉回流障碍.近年来,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已被广泛接受和采用.对于可能发生肺栓塞者;抗凝、溶栓有禁忌者,均可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尤其对于已发生肺动脉栓塞的DVT患者,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可起到很好的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