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
一:发病
发病率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生率的第四、五位,占8.25%,近十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发病年龄多在30-70岁,占80%,30岁以下患者占10-15%,男:女=1.5~2.0:1;在全部大肠癌中,直肠和直-乙交界处癌占60~70%,依次为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直肠癌好发于直肠中、下段,约占70-80%。多发性癌比较多见,约占5-8%,可同时或先后在不同部位出现;
二:病因
1、饮食因素: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使肠道内胆酸和胆固醇代谢产物增加,大便中厌氧菌增多,使致癌因素增加;食物中纤维素缺乏,大便量减少,肠道运动减慢,以致肠道内致癌物浓度增加,致癌物质与大肠粘膜接触时间延长,大肠癌发生机会增加;
2、强烈的遗传倾向:
A:家族性多发性腺瘤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累及所有大肠乃至整个消化道,如不治疗,100%发生恶变;
在大肠癌形成的病人中,50%有两处或两处以上的癌灶。
Gardner's 综合征:家族性多发性腺瘤病伴发多发的皮肤表皮样囊肿与软组织肿瘤、颅骨和下颌骨多发骨瘤者,称为"Gardner's 综合征";
B:癌症家族综合征(cancer family syndrome):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外显率90%(即子女中90%可以发病);癌的发病年龄较早,常为多发性大肠癌;此类病人患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及其它器官癌的机会也较多;
C:大肠癌患者的家族成员中死于大肠癌比一般人高4倍;
D:炎性大肠疾病: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发生大肠癌机会比正常人高5-10倍,病期愈长、病变范围愈大,癌变的危险性愈高,克隆氏病及血吸虫肠炎患者发生大肠癌的机会亦大于正常人;
E:大肠腺瘤:此类病人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息肉愈大,数目愈多,上皮分化愈差,癌变机率愈高。
在病理分型上,绒毛状腺瘤恶变率高达40%,混合性和管状腺瘤发生癌变的机会分别为20%和5%;
F:其它有关因素:以前患过大肠癌,盆腔接受过放射治疗,长期接触合成纤维、染料、橡胶的人员,某些微量元素缺乏(如钼、硒等);
三:诊断
全面询问病史;肿瘤部位不同,症状不同:
A:右半结肠:常为伞型或溃疡型,突出肠腔,常伴有腹部肿块,贫血,间断性黑变、虚弱、消瘦等;
B:左半结肠:癌肿常浸润性生长,易致环形狭窄,常致腹痛,大便困难,脓血便,易发生肠梗阻;
C:直肠癌:常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脓血便,里急后重,肛门疼痛,如肿瘤侵及骶丛神经,骶尾部常剧烈疼痛。晚期可累及膀胱,可穿透阴道壁,形成直肠-阴道瘘;晚期腹股沟淋巴结可发生转移;
常用诊断方法:
A:直肠检查:70%的直肠癌可经直肠指诊发现;
B:大便潜血检查:约50%大便潜血阳性是由大肠癌引起,潜血检查应反复3次;
C:钡灌肠和乙状结肠镜检查:40岁以上的可疑病人应做为常规检查,必要时应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如果直肠癌已经直肠指诊和直肠镜确诊,仍需要做全结肠镜检查,以除外近端结肠是否同时有癌灶;;
D:为确定病变范围、转移情况,大肠癌患者全面检查应包括:胸片,肝功能,肝脏超声,腹部CT,CEA测定,直肠腔内超声扫描,IVP(对低位癌或有泌尿系症状者);
四:病理学和转移方式
大肠癌大体分型:隆起型、溃疡型、浸润型、校样型。
组织学分型: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粘液腺癌。
分化程度:低度恶性(高分化)、中度恶性(中分化)、高度恶性(低分化);
Duke's分期:1935年确立,根据癌肿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
A期:癌局限于肠壁内;
B期:癌穿透肠壁;
C期:淋巴结已经有转移;
C1期:癌灶邻近淋巴结转移;
C2期:肠系膜淋巴结或肠系膜血管根部淋巴结转移;
D期:远处转移;
五、我国于1978年提出大肠癌临床病理分期:
Ⅰ期:(相当于Dukes分期A期),癌肿局限于肠壁内,又分三个亚期
Ⅰ0期:病变限于粘膜层;
Ⅰ1期:病变侵及粘膜下层;
Ⅰ2期:病变累及肠壁肌层但是未穿透肠壁者;
Ⅱ期:病变已穿透肠壁而无淋巴结转移;
Ⅲ期:癌已穿透肠壁并有淋巴结转移;
Ⅲ1期:淋巴结转移限于癌灶附近;
Ⅲ2期:系膜淋巴结,系膜血管根部淋巴结转移;
Ⅳ期: 因病灶广泛浸润,远处转移或种植播散而无法切除或不能完全切除者;五:预后大肠癌5年生存率30~40%,为常见恶性肿瘤中预后最好者,结肠癌优于直肠癌;根治性切除,5年生存率可达55~70%,部分Ⅳ期病例仍可做姑息性切除,生存时间可延长,生活质量可有改善;
原发灶尚属早期,有单个或数个肝脏或肺脏转移者,可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然后行转移灶局部或广泛切除;影响大肠癌预后因素:病程,肿瘤部位,病期,治疗水平,免疫状态;
六:结直肠癌转移途径直接浸润:
种植播散:淋巴道转移:血行转移:是大肠癌的重要播散途径,常侵及静脉,机会高达20~30%,尤其以直肠癌为甚;
七:治疗手术治疗是主要手段:
根据肿瘤不同部位,选择不同术式;术前肠道准备:口服肠道不吸收的抗生素,清洁灌肠;
术式选择:Ⅰ:盲肠、升结肠癌:右半结肠切除,包括末端回肠10-15厘米;
Ⅱ:肝曲、脾曲和横结肠:切除横结肠、部分升结肠、部分降结肠;
Ⅲ: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癌:切除自脾曲至乙状结肠、直肠近端及其系膜和淋巴结;
Ⅳ:直肠:低于7厘米,Miles
7-10厘米,Dixon
高于10厘米,前切除;
Ⅴ:结肠癌伴有肠梗阻:目前右侧结肠――一期切除吻合;
左侧结肠――有争论;
直肠中上段――Hartman 手术;
辅助治疗:
Ⅰ:化学治疗:晚期肿瘤、手术后复发和转移病人,均应化疗,常用5-fu, FT207,UFT,丝裂霉素,等。联合化疗较好。大肠癌术后化疗至今无肯定结论,但是对有淋巴结转移者,术后化疗可能有益;
Ⅱ:放射治疗:术前放疗可使直肠癌缩小,减少局部复发率;术后放疗可减少或延缓局部复发,放疗还可以解除骶前疼痛,但是对结肠癌无明显止疼效果;
八:手术后的复发和转移
根治性切除术后40-70%的病人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大肠癌的生物学行为相对较好,随着手术、放射、药物的进展,部分复发转移的病人仍可获得长期生存,多数病人生存时间延长;大肠癌复发病例,70%发生于术后2年内,5年以上的复发占6%。
发现局部复发的病人80-90%在3年内死亡;局部复发即原手术野内的复发,包括:吻合口、盆腔内、会阴部和腹壁切口复发,最多的内脏转移为肝脏,其次为肺、骨、卵巢、脑;CEA的作用:复发转移病人的治疗:研究表明,直肠癌术后复发病人直至死亡还有20%的病人复发灶限于局部,如能早期诊断,积极治疗,仍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孤立的肝脏转移灶切除后40%的病人可生存5年;
九:直肠癌进展全系膜切除;
废除5厘米法则,认同3厘米法则;3000例直肠癌切除标本研究:病灶远端1~2厘米处有淋巴转移者仅占2.3%。双侧侧韧带切断后直肠可拉长3~5厘米;吻合器的应用;新术式:Parks:直肠经腹切除,经肛管行结肠―肛管吻合;
Oskar:经腹游离切断,远端经肛门翻出切除,近端拉出吻合;Shafik:经腹游离,肛门皮皱边缘环形切口,解剖出内外扩约肌下缘,在内、外括约肌间向上分离直达腹部盆腔分离部位会合,近端结肠拉下切除,与肛周皮肤缝合;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50年代占26%,80年代93%,常见保肛手术并发症:肠坏死、漏、狭窄、梗阻、肠回缩、感染;国内150例吻合器保肛手术:1-4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4%、84%、76%、63%,与同样病期的Miles 手术相似;
十:复发辅助检查:
复发65%在2年内,随诊至少两年;定期测CEA;盆腔X平片,有时可见软组织影;盆腔B-超;CT检查:可显示直径1厘米的肿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