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经阻滞定义: 采用穿刺方式,将化学药物如局麻药、糖皮质激素、神经营养药或神经毁损药等,注射到计划治疗的神经周围如神经末梢、神经支、神经干、神经丛、神经节、神经根、硬膜外腔、蛛网膜下腔等处。是一种治疗神经病变或阻断其传导功能的一种常用技术。 神经阻滞具有准确病灶用药,使局部获得较高的药物浓度或阻断神经传导,达到快速起效,良好镇痛和改善血流的作用。 尽管目前的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但神经阻滞技术的作用仍不能被替代,是疼痛医学中最基本的常用重要诊疗技术之一。
二、神经阻滞目的:根据临床应用目的,神经阻滞可分为诊断性神经阻滞和治疗性神经阻滞。
1、诊断性神经阻滞 使用局麻药物阻断神经后,根据疼痛消失的情况进行病变神经支或治疗效果的评估,作为进一步创伤性治疗的重要依据。通常采用低容量高浓度(阻滞运动神经)或低浓度(阻滞末梢神经)的局麻药,可逆性阻滞单一神经根或神经丛或神经支或局部神经末梢。对阻滞后有效时间内的皮肤麻木范围、疼痛程度、肌力等变化进行评估,并与阻滞前状况进行比较。帮助判断疼痛的来源和永久性阻断的效果和副作用,为进一步的有创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2、治疗性神经阻滞 治疗性神经阻滞分两种,
(1)神经病灶治疗:将低浓度局麻药和治疗性药物注射到病变神经局部,包括脊神经、神经支或末梢神经。常使用0.5%利多卡因或0.25%罗哌卡因,消炎镇痛性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臭氧及维生素B12等神经营养药。神经阻滞可使药物高度集中于病变局部,帮助病损组织抗炎、消肿、增加血流和营养,具有起效快作用好和全身副反应少的优点。常用于神经或神经周围的炎症、神经损伤等治疗。
(2)神经传导阻滞:
局麻药神经阻滞:局麻药注射到神经周围,可暂时阻断该神经外周冲动向中枢的传导,立即出现所支配区的疼痛消失,同时发生皮肤感觉减退、肌力下降和血管扩张。起到快速镇痛、改善神经局部和远端组织血液循环的作用。并具有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和调整控制致痛物质的作用。根据阻滞目的和时间,分为:(1)诊断性阻滞:诊断性神经阻滞是鉴别引起疼痛的责任神经和进行神经毁损等重要治疗决策之前常用的有效工具。该治疗可以辨别引起疼痛的责任神经,尤其对疼痛症状的原因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参考意义。尤其在神经破坏前,神经阻滞后的短暂时间内可使患者与医师对神经破坏后的作用和副作用作出相关评估。在诊断性阻滞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 预先计划好需阻滞的神经 拟行神经阻滞的依据是医师对于疼痛疾病病生理的理解和对病人疼痛原因的评估,或对病人或医师显示计划毁损神经的疗效预演。因此在神经阻滞前,医师需要设计好神经阻滞的目的、利弊分析及过程,根据患者疼痛发作状况安排阻滞的时间和采用的局麻药品种。例如需停止服用镇痛药以在出现疼痛的时候进行神经阻滞,如果是晚上发作者需采用长效局麻药甚至在神经旁边放置导管以使能连续注射局麻药。按疼痛发作涉及大神经计划阻滞1支或数支外周神经或某神经丛。②确认阻滞靶神经的成功: 在神经旁边注射局麻药后,确认所阻滞神经支配区的皮肤出现麻木或感觉减退。③及时评估神经阻滞的影响 一旦在神经旁注射了局麻药,医师需在局麻药药理有效时间内评估患者。评估内容包括上述阻滞神经的准确性,患者对阻滞后的感受,包括原有疼痛程度的改善和对于阻滞后皮肤麻木甚至肌力减退、大小便影响以及上述对病人生活影响的程度。国际公认的诊断性治疗有效的标准是,阻滞后原有的疼痛程度缓解比术前降低了50%以上,说明所阻滞的神经对原有疼痛负有了主要责任,可进行该神经的相关治疗或毁损治疗。一些病程较短或疼痛程度不大严重的患者,对于神经阻滞后的皮肤麻木和肌力变差会非常焦虑和痛苦,当患者称阻滞后的感觉比原有疼痛更折磨人的时候医师应放弃该神经毁损的计划,变更另外的调控神经性疼痛治疗方案
(3) 急性镇痛性阻滞:对于已有的较严重的躯体疼痛,或估计会发生剧痛的有创治疗前,如肢体急性创伤性疼痛或需进行手术时,可阻断神经以达良好镇痛。当单次局麻药维持镇痛时间不能满足治疗需要者可在神经旁留置导管,间断或持续注射局麻药以保持相对较长时间的阻断神经信号传导而镇痛。
(4)毁损性阻滞:对于无法去除痛因的顽固性剧痛,如神经末梢瘤、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截瘫后神经痛和癌痛等,在相应神经处注射破坏性药物包括乙醇、甘油、酚等。当神经蛋白变性而中断了神经信号向中枢的传导,达到较长时间镇痛。
许多神经阻滞,局麻药局部注射是既可以是诊断性的,也可以是治疗性的,而神经的毁损阻断则是治疗性。
三、 神经阻滞技术分类
1、 神经末梢阻滞:
肌筋膜部位、骨关节或局部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出现局部疼痛并且局部按压有疼痛时,当排除局部恶性肿瘤后可以选择神经末梢阻滞(nerve terminal block)治疗,即痛点阻滞。常见的软组织压痛点如肌筋膜痛如棘上、棘间韧带,颈后、斜方肌、肩周肌、肱骨外上髁,或髋/膝关节及其周围、髂腰肌、臀梨肌、胫腓肌等等。急性或亚急性炎症期采用压痛点注射,局部麻醉药联合消炎镇痛作用药物如臭氧、糖皮质激素等,能即刻阻断局部疼痛的冲动传导起到立杆见影之镇痛功效,以及局部高浓度的治疗性药物作用而具有较明显的较长期的治疗效果。
外周神经阻滞
在病变神经根据疼痛区域在其责任神经的近心端上注局麻药,临时阻断疼痛冲动信号的上传,快速获得其支配范围内的疼痛缓解或消失,称为神经支阻滞。需相对长时间的疼痛缓解可在神经旁边置管持续或定期注药,或注射神经毁损药物。从一级感觉神经元如后根节或半月节发出的神经纤维集中后,形成神经根或神经支,外周神经支分出脊神经前支、后支或三叉神经支。多条脊神经前支再次分支与其它神经支聚合后构成神经丛或神经干支配某些部位的感觉与运动,如颈丛、腰丛、骶丛、桡神经、尺神经、坐骨神经、腓肠神经等,各支神经再分支最后形成神经末梢负责各部位的感觉与运动。根据治疗目的在神经路径上某部位注射化学药物(包括局麻药、糖皮质激素、神经破坏药等),达到局部治疗或阻滞其冲动传导使所支配区域的疼痛或运动减弱消失的过程,称为相应神经支、丛、干阻滞技术。常用于急性较明显的创伤性疼痛如四肢手术的围术期镇痛如肩周松解治疗、膝周微创治疗等。疼痛是感觉神经损伤,疼痛科临床上更多地在判断为神经损伤有炎症的位置给予局麻药时加上治疗用药如甾体类或臭氧等“靶点”抗炎、消炎治疗,病变点注射药物浓度高全身副作用少,常有非常显著的疗效。例如椎间盘突出症、带状疱疹神经痛或创伤性神经炎等疾病的神经卡压点阻滞治疗。经常治疗的神经有枕大、枕小、肩胛上、腋、肋间、坐骨、胫、隐、腓深、腓浅、腓肠、指神经等。诊断性阻滞是对一些部位同时受多条神经支配时,医师为验证临床所推断的病变神经支如腰背痛的责任脊神经后支或三叉神经支的局麻药阻滞,从阻滞后的反应可以帮助制订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另外在行神经毁损之前也主张行诊断性阻滞,除了可判断是否有确切镇痛效果之外,还会让患者或医师体验神经阻滞后的副反应并有所思想或物质准备。尤其是采用化学性神经毁损药治疗无法去除神经损伤疾病的疼痛时,因周神经支常是混合神经,毁损后其所支配区域的皮肤麻木或某些动作无力或大小便的失禁均会维持较长时间,对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神经毁损仅用于无法去除病因的顽固性剧烈疼痛如三叉神经痛、癌痛等。常用的神经阻滞有眶上神经、眶下神经、颏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枕神经、臂丛神经、腰丛神经、坐骨神经或股神经等等。
神经阻滞时使用神经刺激器或射频神经电生理刺激可准确靠近神经,当估计神经旁边有血管或内脏时主张应用超声引导,骨骼以下的治疗需X影像引导和注射造影以显示神经走向、排除血管或其他变异的器官。
椎管内神经阻滞:
椎管内最重要的结构是脊髓,一级感觉神经元构成后根节属于外周感觉神经系统位于椎间孔,二级感觉神经元位于脊髓后角属中枢神经,运动神经与交感神经也从神经根孔穿出。脊髓被三层结缔组织保护包绕,最外层为硬脊膜,由坚韧的弹力纤维构成,对脊髓有机械保护作用。包裹脊髓最内层的结缔组织为软脊膜,是从外部为脊髓提供营养的血管结构。硬脊膜与软脊膜之间有蛛网膜,是物质扩散的屏障,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的腔隙称为蛛网膜下腔。根据穿刺针到达椎管内注射药物的作用部位,分为蛛网膜下腔神经阻滞、硬膜外腔神经阻滞和骶管神经阻滞,其中以硬膜外神经阻滞最为常用。椎管内阻滞用药均有进入蛛网膜下腔的可能,对药物品种、质量和容量均有严格规定,并要求注射前严格核对。椎管内一旦发生感染将是灾难性的,所以要求严格无菌操作。
1、硬膜外腔阻滞: 硬脊膜以外的椎管内腔隙是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称为硬膜外腔,相应的脊神经从脊髓发出经过硬膜外腔到达椎间孔的穿行全程均有硬脊膜包裹。硬膜外腔上达颅底下达骶尾韧带,根据中央脊髓位置分为硬膜外前、后和侧间隙,注射到硬膜外腔的药液仅对药液所能到达并侵润的神经根起作用,故数条神经根阻滞后的表现是节段性的也称为片状阻滞平面。硬膜外阻滞可选择性影响从头顶至足底和会阴的躯体皮肤肌肉感觉、运动和血管张力,临床上根据所需治疗的神经节段选择相应的脊椎节段穿刺。硬膜外腔注射药物的扩散容易受到硬外腔结缔组织的影响,常有发生阻滞效果不够完全的现象。
2、骶管阻滞:硬膜外腔上达颅底下达骶尾韧带,经骶裂孔穿刺注射药物的可冲击延伸至腰骶段的硬膜外腔,属于硬外外腔阻滞中的一种。由于硬膜囊中止于骶2椎体后缘,骶3以下的骶管内穿刺入针尤其是经骶裂孔穿刺路径短且基本不会发生穿破蛛网膜下腔即脊髓内注药的风险。故下腰段尤其是骶神经的硬膜外腔阻滞时可采用经骶管阻滞入路,但缺点是需较大量的药液容积才能填满骶段及进入腰硬膜外腔。
3、蛛网膜下腔阻滞 蛛网膜下腔有脑脊液,浸泡着软脑膜与脊髓并与颅内相通,注射进入的药物溶于脊液内作用于脊髓神经并可随着脊液弥散,药物作用点的神经被阻滞后其以下的全部传导均受影响,故阻滞后表现为截断性平面。蛛网膜下腔阻滞因平面容易扩散所以阻滞中需特别注意术前规划用药的质量、容积和药液比重。因成年人的脊髓中止在腰2节段,为避免穿刺操作时损伤脊髓而规定蛛网膜下腔神经阻滞必须在腰2水平水平以下进行。
颅神经支阻滞:
面部的感觉主要来自第五对颅神经即三叉神经,咽后部和耳内感觉是第九对颅神经即舌咽神经。当神经受到卡压或缺血时,神经发出异常冲动则出现面部或舌咽部剧痛。三叉神经痛或舌咽神经痛最常见的原因是畸形的血管硬化后对神经产生卡压。早期的疼痛采用三叉神经外周支神经阻滞或对顽固性疼痛行毁损性阻滞均可收到快速镇痛效果。
自主神经节阻滞:
自主神经主要管理血管和内脏的感觉与运动。交感神经中枢来自胸1至腰2脊髓灰质侧柱,随脊髓经前支出椎管后在椎体旁或前方形成交感神经干或交感神经节。交感神经节阻滞后对交感依赖型神经病理痛、颈椎病、髋膝关节炎、上腹部疼痛、肢体、脑或心脏缺血性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常用的自主神经节阻滞有颈、胸、腰交感神经节阻滞和腹腔神经丛阻滞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