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ortic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CSEP)为测定脊髓中感觉通路的电生理检查之一,可较准确地进行脊髓功能定量分析,对脊柱脊髓疾患的病情判断、术中监护、预后评估有一定的帮助。自1977年体感诱发电位被用于术中监测以来,CSEP在脊柱脊髓外科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CSEP是通过感觉冲动经脊髓后索即薄束与楔束传导的,因脊髓感觉区与脊髓前角很近,又为一个整体被蛛网膜所包绕,故通过CSEP检查可及时发现脊髓损伤与否及其程度。
1、 脊髓损伤程度、预后与CSEP检查结果的相关性 脊髓损伤程度可通过Frankel分级定量表示出来,但往往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本组病例中CSEP检查结果与脊髓分级是一致的,Ⅰ型表现的病人多为脊髓横断、完全性瘫,手术减压对脊髓恢复意义不大,术后症状缓解不理想;Ⅱ型表现的病人多为脊髓损害较重者、不全瘫,手术可为脊髓恢复创造一定条件,但疗效不确定;Ⅲ型表现的病人脊髓损害较轻,手术减压对脊髓恢复意义重大,术后大部分病例症状缓解明显;Ⅳ型表现的病人脊髓无明显受损,手术主要目的为切除病灶、稳定脊椎以及防止病变进一步发展。CSEP能较准确地对脊髓做出功能性诊断和定量分析,判断可逆性脊髓损伤病情演变,已成为诊断脊髓损伤和判断脊髓功能的重要手段。本组病例显示,CSEP检查结果除与脊髓损伤程度相关性好外,与术后症状缓解率也有一定关联,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治疗手段的选择。另外,CSEP具有中枢放大作用,很灵敏,较临床体征要早3-4周反应病情变化,故可根据潜伏期缩短程度判断预后。
2、 CSEP在脊髓手术中的监护作用 早期发现脊髓可逆性损伤、判断损伤程度、有效预防医源性截瘫的发生,是脊柱脊髓手术中CSEP监护的重要目的。CSEP灵敏度高, 可及时反映出脊髓所处状态,弥补了传统的唤醒试验的不足,可确定神经传导通路上的急性损伤及其部位,使诱因及时得到纠正,使脊髓手术的安全性大为提高;同时也使得以往高危甚至禁区的手术变为可能。本组病例中,易发生脊髓损伤的手术操作依次为:椎体肿瘤或椎管内占位病灶切除、脊柱侧凸凹侧撑开矫形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胸椎管狭窄椎板咬除以及胸椎板下放置椎板钩。笔者认为,在脊柱脊髓肿瘤切除、脊柱侧弯矫形术中,CSEP的应用价值最为明显。在脊柱侧弯矫形尤其是凹侧撑开时,脊髓及血管易受到牵伸改变,过度牵伸可导致脊髓局部缺血,而CSEP对脊髓缺血改变十分敏感,立即表现出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甚至波形消失。在肿瘤切除术时,CSEP亦可帮助确定肿瘤周围或肿瘤内的神经组织,保证了外科医生实施更广泛、更理想的操作。另外,监测文件对外科医生和麻醉人员具有法医学上的潜在价值,没有监测的手术可能被认为缺乏安全标准。
3、CSEP监测标准 目前,CSEP监护限于观察波幅及潜伏期改变。潜伏期增加10%和(或)波幅下降50%以上提示脊髓功能损害,为目前普遍接受的“金标准”。事实上由于病情轻重、病变部位、手术操作等影响,很难确立单一标准。本研究中,应用不同监护标准灵敏度均为100%,而特异度有显著差异,标准Ⅱ更具实用性。笔者认为,监测标准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弹性,随病情、部位及操作不同而变化,发现波形的改变并揭示其原因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工作。及时发现有价值的变化固然很重要,但过多的信息可能会干扰术者的操作;而错误的信息可能会导致不可挽救的严重后果,没有信息比错误信息要好。在CSEP波形改变达到“报警值”时,监护人员应注意观察每一细小变化;同时熟悉手术操作中每一重要步骤,用简单直观的语言与手术医师的联系也有助于做出正确判断。另外,还应警惕一种少见的可能性,及运动束被损伤而感觉束完整,患者术后可有严重的运动神经损伤而无CSEP改变;同时要注重术前、麻醉后基准波的确立,术中将电位变化与基准波进行对比、与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相关性分析,可较准确地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4、 CSEP与其他诱发电位的关系 除CSEP外,近年来发展的监测技术还有皮层下体感诱发电位(sub-CSEP)、脊髓体感诱发电位(S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据文献报道,多点记录的体感诱发电位或者多种方式的SEP和MEP监测的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不仅能够较好的反应脊髓功能的完整性,而且已用于反应麻醉深度、循环状态等。CSEP记录外周刺激经3-4级突触传递至大脑皮层所产生的电生理活动,抗干扰性相对较差,易受麻醉药、体温、血压、二氧化碳分压以及电钻、电刀等影响;但随着硬件设备的发展,CSEP监护的灵敏性和抗干扰性已明显增强,目前只要在术中接一根地线,除使用电刀时需暂停监护外,其它因素对CSEP的影响较小。另外,CSEP检查不必暴露硬脊膜或刺激大脑皮质,从而较方便安全地用于术前检查及术后评估,在脊柱脊髓疾患的诊治中显示了其独特魅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