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很多人听说过“封闭”一词,包括大多数医务人员也经常顺口说出。
那么到底什么是“封闭”呢?
“封闭”疗法是二十世纪初起源与前苏联和英国,又称“普鲁卡因封闭”疗法,起初是医生将普鲁卡因注射于人体的局部痛点,以阻断病变部位的不正常刺激向大脑的传导,因而改变病变部位的新陈代谢,加速疾病的痊愈。。
“封闭”一词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现在国内的,那时由于和国外的学术信息交流很困难,难以了解国外的正确的术语,时间长了,“封闭”一词也就被叫习惯了,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现在有的医务人员在疼痛点、穴位或神经末梢处注射多种药物来缓解疼痛,他们自称为"封闭疗法",注射的药物种类繁多,例如在注射液内加入激素、抗生素、动物血液制品、中药制剂、抗免疫制剂等。
在国际文献中,从英文、俄文和日文的疼痛文献中找不到"封闭"一词的来源,但目前仍有不少国内医生将“神经阻滞”或“注射治疗”称为“封闭”。 有的医生应用局部这类治疗虽然有时能缓解部分患者的症状,但也发生了许多并发症及医疗纠纷的事例。
那么在疼痛病治疗中采用的注射疗法是封闭吗,答案是否定的。应该称为“神经阻滞疗法”。
神经阻滞,系指用药物等手段可逆性的阻止了神经冲动的传导,打断疼痛的恶性循环,准确的注射部位能消除引起神经疼痛的原因,是目前国内外治疗疼痛病的常用手段。神经阻滞疗法用的药物有时会含有小剂量的激素和维生素B1 和B12,主要目地就是消除神经根的水肿、神经周围的无菌性炎症刺激,同时维生素B1和B12对神经有营养作用,帮助神经恢复正常传导功能。
可是有一些人甚至包括某些医务人员认为药物中含有激素,激素会使人骨质疏松。有文献报道:隔日给予可的松25毫克,1年后小梁骨骨量减少3.5%。再如,治疗某些免疫系统疾病要长期应用大剂量的激素,有些人出现了满月脸、水牛背的激素副作用,合理停用一段时间后也会恢复正常。激素的副作用与应用的剂量和应用的时间长短有直接的关系。况且目前治疗疼痛病应用的激素均为缓释类,有较强的炎症趋向性,也就是说能吸收到体内的激素含量极少,还不及我们正常人感冒发烧时静脉使用地塞米松5毫克量大,可见在疼痛治疗时所用的那一点点激素是微不足到的。当然这也不是说我们在疼痛治疗中就可以随便使用激素,只有在明确疼痛是因为神经水肿、无菌性炎症刺激引起时才能应用。
神经阻滞疗法在国际上被医学界广泛认同,但必须是具备一定操作技术和临床经验的疼痛病治疗医生来实施,这点在疼痛病治疗发达的日本医学界规定尤其明确和严格。目前在国内比较有名气的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疼痛诊疗中心主要采取神经阻滞疗法,目前已经治愈各种疼痛病人近5万多例,未发现有因为注射药物引起的并发症。
我国卫生部于2007年7月下发通知,根据中华医学会和有关专家建议,决定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疼痛科”诊疗科目,在二级以上医院开展“疼痛科”诊疗科目诊疗服务。规定了执业范围和具体操作规程,其中就有神经阻滞疗法。因此疼痛病患者完全不必要担心注射疗法,有时候看似简便、经济的方法,往往会解决大问题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