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结石病因极其复杂。由于泌尿系结石产生于异常的尿液中,临床上常把24小时尿液化验检查作为尿石病因诊断和治疗监测的重要依据。为了反应泌尿系结石形成的危险性,同时为了预测将来尿路结石的发生情况,文献中提出了许多描述泌尿系结石的形成危险性大小的公式。有学者以尿液中各种不同成分和晶体抑制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提出了判断是否形成结石的各种不同的危险公式、危险方程和危险指数。虽然通过这些公式不同变量的分析不可能确切预测将来结石发生的情况,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对于筛选或诊断结石患者,以及确定在那些患者中应当采取积极治疗方案是有参考价值的。
1978年,Roberston(23)基于泌尿系结石形成的饱和抑制平衡的理论,提出了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观念;找到了英国利兹地区含钙结石形成的六项危险因素;分别是尿量、PH值、钙、草酸、尿酸和酸性粘多糖(GAGS)。事实上,含钙结石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尿量减少,尿PH值增高以及尿钙、草酸、尿酸的排泄过多和GAGS类结晶抑制物的排泄减少等。虽然每一危险因素在泌尿系结石形成或者和正常人之间有显著差异,但两组因素在频数分布上有相当大的重叠。基于以上研究,Robertson提出了含钙结石形成的模型,按照这个模型,泌尿系结石形成的前提条件是尿液中一个异常的尿液结晶时期;在该期间,尿液中形成大的结晶体;异常的晶体尿是由于各种生化指标异常;从而提高了成石的危险概念。根据其成石模型,尿液的PH值升高、钙和草酸的排泄增多以及尿量减少、GAGS排泄减少明显增加了含钙结石形成的危险概率。目前认为:决定尿液草酸钙过饱和的重要因素包括尿液中的草酸(Ox)、枸橼酸(Cit)和镁(Mg)含量;而决定磷酸钙过饱和的重要因素是尿液的钙(Ca)、磷酸盐(P)、枸橼酸(Cit)和PH值。尿液中的枸橼酸抑制草酸钙和磷酸钙晶体的生长;镁也抑制磷酸钙晶体的生长;此外,尿液中的某些大分子物质也起到晶体抑制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