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直接感染皮肤、黏膜或由于人体内部其他脏器及皮肤深部组织结核病灶中的结核菌经淋巴管或血行播散到皮肤而发生的损害,病程缓慢,可迁延多年。本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患者的营养状况、卫生条件及机体对结核菌的抵抗力,侵犯细菌的数量等均有关。
一、 发病情况
肺外结核病约占所有肺结核的10%左右,而皮肤结核又只是肺外结核的一小部分,比骨、关节结核或泌尿生殖系统结核均少见。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皮肤结核是由结核菌直接侵入皮肤、黏膜而发病,70%~90%为人型结核菌引起,5%~25%为牛型结核菌所引起。偶有非典型结核分枝杆菌与卡介苗致病者。
1、外源性感染:由于皮肤或黏膜损伤,直接接触结核杆菌或带菌的痰、尿、粪便或玩具、用具而导致感染,例如解剖有结核病的尸体而发生的解剖疣、结核性初疣、疣状皮肤结核和接种卡介苗后的感染等。
2、内源性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经血行或淋巴系统,由内脏或深在组织里的结核灶传播到皮肤粘膜而发病,血行感染者如粟粒性皮肤结核、寻常性狼疮及各种结核疹等;经淋巴结反流的感染如淋巴结结核引起的寻常性狼疮;病灶崩溃引起者如淋巴结或骨、关节结核时致病的瘰疬性皮肤结核;病灶直接蔓延致病者如腔口周围的溃疡性皮肤结核。
皮肤结核并非仅限于皮肤,而是全身性结核病的一部分。约三分之一的皮肤结核伴有其他系统的结核病,如:肺结核、淋巴结核及骨结核等,而以肺结核最为常见。
三、病理:
皮肤结核的病理学所见在总体上和其他组织的结核病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结核结节很少发生干酪样变、纤维化和钙化。各种皮肤结核其干酪样变的程度也不相同,结核性初疮和瘰疬性皮肤结核,干酪样坏死明显,在疣性皮肤结核则少见,硬结性红斑则约见于半数病例。皮肤的结核结节主要由上皮样细胞组成,其他组织的结核结节则主要由淋巴细胞组成。
在结核性初疮,其早期有非特异性炎症改变,而3~6周后有典型的结核结节形成,结节内不易发现结核菌。在粟粒性结核与腔口性结核,则无典型的结核结节形成。在瘰疬性皮肤结核,皮肤组织被非特异性脓肿和溃疡破坏,结核结节及干酪样坏死出现于病灶的边缘,仔细检查可见结核菌。
疣状皮肤结核常无典型所见,但表皮有明显的过度角化,棘层肥厚和乳头瘤状改变,真皮有明显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可见巨细胞,少有典型结核结节,罕见干酪样坏死,很难找到结核杆菌。寻常性狼疮典型变化是结核结节形成,上皮样细胞结节周围绕以淋巴细胞,干酪样坏死通常少见或无,虽用豚鼠接种可获得结核杆菌,但活检组织内难于查到。
四、皮肤结核的分类
1、接种性皮肤结核病(外源性):
(1)结核性初疮;
(2)原发接种性结核;
(3)疣状皮肤结核;
(4)寻常性狼疮(某些)
2、继发性皮肤结核病(内源性):
(1)接触性扩展:瘰疬性皮肤结核;
(2)自身接种腔口部皮肤结核
3、血源性皮肤结核:播散性粟粒性皮肤结核、寻常性狼疮(某些)、结核性树胶肿、迁徙性结核性脓肿
4、发疹性结核病(结核疹):
(1)小丘疹性:瘰疬性苔藓;
(2)丘疹性:丘疹坏死性结核疹;
(3)结节性:硬结性红斑;
(4)结节性结核性血管炎
5、尚未确证的皮肤结核病:
(1)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
(2)酒糟鼻样结核疹
五、皮肤结核的诊断
皮肤结核的诊断要根据:
(1)典型的临床表现;
(2)有无伴发的内脏或其它器官的结核病变;
(3)结核菌素试验;
(4)皮损内结核菌检查;
(5)组织病理学检查;
(6)抗结核治疗的疗效等。
六、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的皮肤结核,在其外观、好发部位及其发生过程,有共同之处,也各有自己的特点。
1、临床症状:皮肤结核可伴有发热、乏力、盗汗、纳差等结核中毒症状。原发性及再感染性皮肤结核呈慢性过程,而各种结核疹则成批发生。
2、 皮肤损害:皮肤结核的皮肤损害有其自己的特点,认识这些特点有助于诊断。
(1)苹果酱结节:结节呈红棕色、质软,用玻片压诊呈特有的黄红棕色,类似苹果酱色,故称苹果酱结节。常见于寻常性狼疮,是其特征性皮损之一,也见于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但此结节并非皮肤结核所独有,结节病、麻风、梅毒、深部霉菌病等都可有类似的损害。
(2)溃疡:见于瘰疬性皮肤结核、寻常狼疮、腔口部结核的溃疡,边缘潜形性,基底有坏死,肉芽组织不规则,苍白易出血。
(3)丘疹: 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丘疹坏死性结核疹、阴茎结核疹、瘰疬性苔藓、播散性粟粒性皮肤结核等,皆以丘疹性损害为主。
(4)疤痕:丘疹坏死性结核疹消退后留凹陷性疤痕,硬结性红斑溃疡愈合后留凹陷性苍白疤痕,在疤痕上可再生新的狼疮结节,瘰疬性皮肤结核的溃疡愈合后可形成凹凸不平的锁状疤痕。
3、 好发部位:各种皮肤结核都有其特殊的好发部位。
(1)颜面:常见于寻常性狼疮、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偶亦见于疣状皮肤结核。
(2)颈部:以瘰疬性皮肤结核为多见。
(3)躯干:常见于瘰疬性苔藓及播散性粟粒性皮肤结核,亦见于瘰疬性皮肤结核。
(4)四肢:可见于丘疹坏死性结核疹、疣状皮肤结核、硬结性红斑及结核性初疮。
(5)皮肤黏膜交界处:见于腔口部结核及寻常性狼疮。
(6)外生殖器:见于阴茎结核疹、瘰疬性皮肤结核及寻常性狼疮。
(二)伴发的内脏结核:对任何怀疑皮肤结核的病人,都不应忽视其他部位的检查,以发现皮肤以外的结核病灶,除常规的X线检查外,浅表淋巴结一定要触摸,男性的附睾及女性的附件也不应忽视,腹部彩超检查也有一定意义。皮肤外结核的诊断也有助于皮肤结核的诊断。
(三)结核分枝杆菌检查:结核分枝杆菌的检查可用于病损或溃疡组织的印片、分泌物涂片或组织切片的抗酸染色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是诊断的金标准。真性皮肤结核如:结核性初疮、寻常性狼疮、瘰疬性皮肤结核、腔口部结核播散性粟粒性皮肤结核等,皮损处可查到抗酸杆菌。近年来分子诊断技术讯速发展,用PCR技术可适用于皮肤结核的诊断。
(四)组织病理学检查:取活体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皮肤结核诊断中一项重要手段。当皮肤有多种多样病变时,应采取两处或两处以上不同表现的标本,以便能尽快做出正确诊断。
(五)结核菌素试验:多年来,皮肤科学家应用结合菌素试验检测皮肤结核病人的迟发性超敏反应,发现寻常性狼疮、疣状皮肤结核、瘰疬性皮肤结核病人多呈阳性反应,而粟粒性结核病人则呈假阴性反应,前者称为反应性增高,后者称为无反应性。
七、皮肤结核的治疗原则
(一)全身化疗:皮肤结核的化疗,亦遵循肺结核的“早期、规律、全程、联合、适量”化疗原则。任何皮肤结核的治疗,都应是整体治疗,治疗前及治疗中,应仔细寻找其他部位潜在的结核病灶。治疗中,要注意改善病人的健康状况,注意休息,增加营养。化疗药物在其他章节已有详述,在此不再赘述,疗程1年左右。
(二)外用药物疗法
1、局部外用抗结核药物:将各种抗结核药物配制成含量不同的软膏,乳膏涂擦于皮损部位,有抗炎、杀菌,抑菌,促进病变组织吸收及愈合创面的作用。常用制剂有5%异烟肼软膏,15%~20%对氨基水杨酸软膏,10%链霉素软膏,10%庆大霉素软膏,1%卡那霉素软膏,10%鱼肝油软膏,0.025%~0.1%维甲酸软膏,每日涂擦2~4次。
2、外用腐蚀性药物:可选用2%焦性没食子软膏,无痛酚液,(晶状酚50.0g、达克罗宁1.0%g、樟脑0.6g、无水酒精5.0g、甘油5.0g),对结核病变组织有破坏作用,先从5%开始,逐渐加大浓度。也可用纯石碳酸、30%~60%三氯醋酸溶液,50%乳酸溶液,涂于增殖性的皮肤损害处进行腐蚀、烧灼,破坏狼疮结节、消除损害,待痂皮脱落后,根据皮损情况可重复治疗。
3、局部病灶注射:用异烟肼加利多卡因病灶周围注射,也常用链霉素0.5~1.0g加1%普鲁卡因5~10ml,根据病情可加醋酸去炎舒松10mg,注射于皮损基底部和其周围,每周1次,6次为一疗程。亦可选用异烟肼,丁胺卡那霉素,10%狼毒液作局部治疗。
4、物理疗法:X线照射可促进结核组织吸收,增殖肥厚的皮损变平,瘢痕软化。紫外线照射,能促进皮损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患者的抵抗力,降低对结核菌的易感性。此外,电凝固法、冷冻疗法、激光疗法是利用冰冻或高温毁坏结核组织,而促进组织愈合。
5、外科手术切除:手术切除适用于早期较小的限局孤立的损害,如寻常狼疮、疣状皮肤结核、瘰疬性皮肤结核受累的淋巴结及瘘管,切除范围应略大于皮损及有足够的深度,以免复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