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
切口脂肪液化多于肥胖病人出现,机理尚不明确。其原因可能与脂肪组织本身血运较差,手术切断与切口交叉的血管,使其血运更加减少。切口愈合过程中所需的营养成分有部分由皮肤层和前鞘层弥散提供,一旦本身血运提供和弥散而来的养料不足以满足需要,则脂肪细胞因缺乏营养坏死液化,发生无菌性炎症,使切口愈合延迟。
各种机械性刺激,如高频电刀产生高温造成皮下脂肪浅表层性的烧伤和部分脂肪细胞发生变性以及粗暴操作、拉钩压榨、止血不彻底、结扎大块组织、直接用电刀止血、切口长时间暴露使组织脱水等,均加重脂肪组织的血运障碍和氧化分解反应。这可能是脂肪液化的主要机制。肥胖病人切口液化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与脂肪层过厚,受损伤后营养缺乏更加明显有关。
为了暴露良好,难免来回移动拉钩,有时用力牵拉,使组织压榨伤更严重。而组织压榨伤本身就可导致愈合缓慢。另外,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本身末梢循环差、组织抵抗力和愈合能力差,也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之一。
2、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
对于有上述原因的高危病人术后应密切观察切口情况,尽早发现并诊治。诊断条件
(1)在术后5~7d切口炎症、水肿缓解后形成;
(2)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切口疼痛主诉,但体温和局部皮温正常;
(3)切口外观无炎症反应,皮下触诊有游离感,中晚期形成积液时有波动感;
(4)穿刺或撑开切口可见淡黄清亮含脂肪滴渗液;
(5)切口边缘和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但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血象正常,渗出液镜检见大量脂肪滴,连续培养3次无细菌生长。
3、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
及早处理和充分引流是治疗关键。处理的早晚对切口的愈合关系密切。因为液化的脂肪堆积在切口内不易局限,可向周围脂肪组织扩散加速液化。早期少量的液化脂肪引流排出后,留下腔隙较小,经加压包扎后可以一期愈合。如果渗液较多,应果断拆除部分或全部缝线并加强引流。
引流通畅可以防止脂肪液化的加重并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但顺其自然、消极引流是不可取的。我们应用高渗盐水清洗腔隙,并用高渗盐水和贝复剂纱条填入引流。较以往单纯应用高渗盐水引流愈合期缩短了29.31%,有明显差异。部分早期发现的病人切口能一期愈合,按期出院。
因为高渗盐水可使局部组织脱水促使坏死组织尽早脱落;贝复剂成分是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来源于中胚层和外胚层的细胞(如上皮细胞、真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促进修复和再生的作用。所以具有促进毛细血管再生、加快肉芽组织生长和组织修复的作用。能使脂肪液化区局部血运改善,愈合速度较以往报告10~14d明显加快。且瘢痕反应轻,使切口较美观。
4、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
预防切口脂肪液化要从围手术期和手术操作多方面入手。
(1)术前治疗原发病。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至10mmol/L以下,最好能达到8mmol/L以下。手术时间最好在血糖控制到理想范围1~2周后进行,因为血糖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得以控制,但组织代谢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动态监测糖化血红蛋白能指导临床治疗。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的病人在控制血压、纠正心肌缺血时有必要加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增加组织的抵抗力。
(2)在进腹过程中少用电刀或正确使用电刀。真皮层的损伤不但使瘢痕反应加重,影响切口美观,更重要的是破坏了脂肪愈合过程中部分外源性营养的途径,所以不应用电刀切开皮肤。切开脂肪层时应分层切开,避免电刀长时间停留和反复切割。少量渗血应采用压迫止血,活动性出血点不用电刀直接止血,而应该仅钳夹出血点,间接电凝。术中拉钩动作轻柔,避免使用暴力和反复移动拉钩,尽量减少对组织的压榨伤。
(3)缝合腹直肌前鞘后,用纱布擦拭切口并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尽可能清除坏死脂肪。将皮下筋膜层和脂肪层下1/3严密缝合,不留死腔。再将剩余皮下组织全层缝合,如有出血则严密止血,避免皮下积血。
(4)缝合、打结动作轻柔,减少脂肪组织割伤。打结松紧以切口对拢为原则,过松皮下容易积液,过紧影响局部血运。
(5)手术结束立即用手掌压迫切口周围5min,避免皮下渗血,可减轻皮下积液。对高危切口术后用红外线照射,密切观察,及时处理,以免延误切口愈合,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若皮下脂肪组织过厚,估计有脂肪液化的可能,应置橡皮片于皮下引流坏死物和渗液,24~48小时后拔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