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
冠状动脉造影导管选择性插入冠状动脉开口,注射造影剂显示冠状动脉解剖走行及病变。
【适应证】
1、临床怀疑冠心病者,为明确诊断。
2、临床诊断冠心病者,根据造影结果选择治疗方式 (如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药物治疗)。
3、急性心肌梗死,须急诊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者。
4、血管重建术后疗效随访。
5、心脏外科手术前,了解冠状动脉情况。
6、特殊职业者。
【手术方法】
(1)血管入路:可采用股动脉、桡动脉或肱动脉等入路。
(2)Seldinger法经皮穿刺动脉并置入动脉鞘管,酌情给予肝素2000~3000U,高凝状态或操作时闯延长 (超过lh),可追加肝素。经常抽吸动脉鞘侧管,观察有无血栓阻塞。
(3)在X线透视下和导引钢丝引导下将导管送至升主动脉中部,不要过深,以免在不知情的状态下进入冠状动脉。导管到位后取出导丝,排除空气,连接三联三通,观察压力曲线,确认压力曲线显示良好。
(4)通常先行左冠状动脉造影,一般取正位或左前斜位,将左冠造影导管沿主动脉壁向下滑行至左冠窦内,多数情况下导管前端会自动跳进左主干内。这时应先确认压力曲线无异常变化,再注射少量造影剂确认导管的位置是否合适 (避免过深或导管尖端过度顶壁)。
若未进入左冠脉,可轻微旋转配合提送导管使之进入。确认导管位置合适后,转动C形臂,以多种体位造影观察左冠状动脉。常用体位包括左前斜位、右前斜位、后前位及头位、足位成角投照。
(5)右冠状动脉造影通常取左前斜位。将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沿主动脉壁向下送至右冠状窦内,顺钟向旋转导管,观察压力及导管跳动,结合注射造影剂以判断导管是否进入右冠状动脉匿。确认导管位置合适后,转动C形臂,以多种体位造影观察右冠脉。常用体位包括左前斜位及右前斜位。
(6)检查结束后,拔出动脉鞘管,局部压迫止血,通常需要压迫15~25min,加压包扎。可酌情使用血管闭合装置。
(7)经桡动脉行左冠状动脉造影可以选择Juakins左(JL)或Amplatz左型导管 (AL)。AL比较容易操纵,可以在导丝的引导下进入左冠窦内,边逆钟向转动导管,边推送导管,使之接近左冠状动脉口,然后顺时针扭动导管,一般情况下导管会自动跳入左冠状动脉口。如果过深,可以再逆时针转动使导管头从左主干内后退。
右冠状动脉造影可以选用多用途导管,Judkins右(AR)或AL导管。AL导管也可以在做完左冠状动脉后转过来做右冠状动脉,一根导管做两个冠状动脉,不用交换导管。近年来专门设计的左右冠状动脉共用型导管,也广泛应用,用一根导管完成左、右冠状动脉造影。
【术后处理】
(1)对局部压迫止血的患者,穿刺侧肢体制动10--―24h,沙袋压迫6h,目前采用桡动脉入路可以减少患者卧床及住院时间。24h 内严密观察患者的症状、生命体征、心电图、穿刺部位及末梢循环状况。
(2)鼓励患者饮水或予以静脉补液,促进造影剂排泄。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
【结果判断与临床意义】
1.、结果判断
(1)通常认为主要冠状动脉及其大分支管腔直径狭窄≥50%将影响血流储备,
为有临床意义的病变。LAD、LCX和RCA病变狭窄≥70%、左主干病变狭窄≥
50%被归为严重病变。
(2)根据病变的狭窄程度、部位、长度、成角、偏心、钙化、溃疡、血栓、扩张性病
变或动脉瘤、分支受累以及病变近段血管弯曲度确定病变类型。
(3)根据病变的数量和分布确定CAD严重的程度。
2、临床意义
①确定诊断;
②指导治疗;
③评价疗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