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或脑栓塞等原因引起的脑部本身病变和(或)全身血液循环紊乱导致脑血液供给障碍所造成的神经功能缺失。它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寿命的常见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
在我国,每年新发卒中约200万例,每年约有150万人死于脑血管病,存活的患者数为600万~700万。在卒中存活者中,约有3 /4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残疾者约占40%。这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国家、社会和众多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与经济负担。
一级预防是对有脑卒中倾向、尚无卒中病史的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通过改变其不良的生活习惯,积极控制各种可控危险因素,达到脑卒中不发生或推迟发生的目的。在世界与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速的情况下,脑卒中的危害性日益突出,这必将成为致残率和致死率上升的主要因素。由于70%以上的卒中是首发事件,有效进行缺血性卒中的一级预防可大大降低卒中发生比率,因此危险因素干预和一级预防尤为重要。
1、危险因素
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可以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2种。
年龄、性别、遗传、种族是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卒中的危险性持续增加:55岁以后,每10年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倍。本病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着性别之间的明显差异,从总体上看,卒中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1~1.5∶1。同时2001 年以来公布的资料表明,低出生体重也是一个潜在的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出生时体重2500g或更低的成人是出生时体重约4000g 或更重的成人卒中风险的2倍,但这种关系的原因还不确定。另外,近年来研究发现,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有种族差异,且呈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同卵双生子患缺血性卒中的一致性(17%)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3.6%)(p<0.05)。
尽管上述因素无法干预,但有助于识别高危个体,从可干预危险因素的严格治疗与控制中受益。此外,有证据表明,一些遗传因素有可能通过基因治疗进行干预,是潜在可干预的因素。只是目前尚无特效的基因治疗可提供,而被定义为不可干预的因素。
可干预改变的一些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与酗酒等。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老年收缩压比舒张压更能预测不良事件,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急性事件发生的危险性是非高血压患者的3.1倍。前瞻性的研究表明,未经治疗的高血压能显著增加卒中的发生率。
各类型的心脏病都与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其中心房纤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是导致缺血性卒中主要的危险因素。非瓣膜病性房颤的患者每年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为 3 %~5 %,这种情况大约可占血栓栓塞性卒中的50%。其他类型心脏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如二尖瓣脱垂、心内膜炎和人工瓣膜)、先天性心脏病(如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缺损、房间隔动脉瘤)等;
也对血栓栓塞性卒中增加一定的危险。据估计,约有20%的缺血性卒中属于心源性栓塞。研究表明,高达40%的隐源性卒中与潜在的心脏栓子来源有关。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在近期内仅有0.8%的人发生卒中,其中大约10%的心肌梗死患者在6年内将会发生缺血性卒中。
2、一级预防
健康教育与生活调摄
在缺血性卒中致残的一级预防中,对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康复预防措施。对健康人群实施预防脑卒中健康知识教育,使人们自觉地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少影响高危人群健康的危险因素达到预防脑卒中,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生活调摄包括体育锻炼、适量减轻体重、合理的饮食,改变不良习惯:
①有规律的体力活动对降低过早死亡和心血管病风险有明确的益处。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锻炼对卒中的其他几种重要危险因素具有有益的作用,并可降低卒中风险。
②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体重增加可呈剂量――效应方式增加卒中的风险。减轻体重可以降低卒中发生机率。
③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低脂肪、低糖、适当高蛋白质饮食,降低盐的摄入,限酒、不吸烟可降低首次卒中的风险。有研究显示,改善生活习惯可以使卒中的危险性降低38 %。
3、小结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将随之升高。因此,脑卒中的一级预防是一个复杂而又必须长期坚持的工程。我们应针对可干预的各种危险因素,更好的发挥中医药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特点,予以中西医结合控制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长期有效的坚持,必将给脑卒中的预防工作带来新的契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