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下关节制动术对于患有轻度或重度胫后肌腱炎功能不全患者来说,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有很好的前景。目前内置物所起的生物力学机制还没有被完全了解,因此,对于确定该装置最佳的临床适应症方面仍存有疑问。然而,较早的文献显示距下关节融合相似有助于后足畸形的矫正并为内侧软组织的重建提供保护。
在较轻的Ⅱ型胫后肌腱功能不全,距下关节制动术可以避免跟骨的截骨手术。对重度Ⅱ型PTTD患者,可另加趾长屈肌移位及跟骨内移截骨术以矫正单纯距下关节制动术所不能纠正的残余畸形。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临床上内置物的确定性研究很难实施,然而有理由相信,使用关节制动术可以获得良好的功能、较小的创伤及可能较短的康复时间。
未来的几年内,进一步的研究将会确定内置物在胫后功能不全畸形中所起的作用。本文回顾以往有限的文献并介绍作者使用内置物进行距下关节制动术治疗成人柔性扁平足的实验室研究。
观点:
当前的关节制动术是通过改变距下关节排列对柔性扁平足进行矫正的一种外科手术,其经过大约超过50年的发展。在Grice的矫正小儿扁平足的研究中采用距下关节外融合同时进行跗骨窦中植骨,但患者出现迟发畸形[1]。Haraldsson[2]将做成楔形的同种异体皮质骨插入到跗骨窦中限制距下关节的外翻,但未行关节制动术。
在英国,1977年首次报道了采用自由漂浮内置物进行距下关节制动术[3]。目前,制作关节制动内置物的材料可为sihcone、聚乙烯、钛、不锈钢或可吸收的高分子材料。内置物的外形多样,并没有研究确定哪些内置物更好。
临床很少有研究表明在儿童和成人群中获得良好的效果。Vedantam与同事[5]对由神经肌肉病变导致柔性扁平足的78例儿童患者的140例足进行了关节制动术进行了报道,其满意度达96%。Grannini及同事[6]报道了对21例患有双侧柔性扁平足的患儿采用可吸收内置物进行距下关节制动术及随访4年的结果。
在选定的病例中,Grannini也同时附加跟腱延长及改良Kidner手术。与术前相比,术后足跟位置及X线参数有了明显的改善,在随访过程中95%的患儿疼痛消失。Viladot及同事[7]对 21例成人患者因Ⅱ期胫后肌腱功能不全接受距下关节制动术附加胫后肌腱腱鞘切除或趾长屈肌腱移位或经皮跟腱延长术进行了报道。
随访时间平均2年以上,后足或踝关节AOFAS评分明显提高。Needleman[8]对采用标准手术及距下关节制动术治疗柔性扁平足进行了报道,术后平均随访44各月,发现满意度较高的患者X线参数有明显的改善(除外因跗骨窦疼痛而除去内置物的11例患者,共28例进行内置物手术),内置物的除去与此并发症关系不大。
在此研究中,不能对内置物的作用进行独立的评价。近期对距下关节制动术的综述表明:在对Ⅱ期胫后肌腱功能不全的治疗中,可将其与MCO及FDL作为一种辅助手术,并没有实质性的增加手术的并发症及术后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关文章